40多年前,每天仅有几角钱的伙食费,却牢牢筑起了安宁的钢铁长城

齐鲁赵公看世界 2024-11-21 13:08:47

在 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及全面经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的物质条件都较为匮乏,这一状况在部队基层连队的伙食标准供应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即便资源有限,部队依然竭力为每位官兵提供基本的营养保障,以确保他们在艰苦的训练以及执勤战备中能够维持良好的体力与高昂的士气。

我于 1979 年 11 月底应征入伍,来到驻防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队,按规定算是 80 年的兵。清晰记得那时一类普通大灶的伙食费标准,刚刚增加到每人每天 0.62 元。每月供应的粮食为 45 斤,细粮占多半,粗粮占少半。有面粉、大米、玉米面及一小部分杂粮。每个月每人按照标准有 3 斤猪肉以及 1.5 斤食用油的供应。以上这些物资,连队要用部队制式的军用粮票,到军用专设粮库去购买。

基层连队的早餐通常由稀饭、馒头、咸菜构成。稀饭多是玉米面粥或者小米粥,这类粗粮粥不但成本不高,还利于消化,能够给予必要的能量支持。馒头和金银卷作为早餐的主食,再搭配上炊事班自制的一些小菜,像芥菜丝、黄瓜条、萝卜片等等,用于增添滋味和促进食欲。虽说简单,却也能让人饱腹。在条件稍好一些的连队,早餐或许每隔两天能给每个人提供一个煮鸡蛋,这在当时的早餐配置中,称得上是颇为奢侈的高级待遇了。

相比早餐,午餐算是一天里最为丰盛的一餐。主食往往是米饭、馒头或者二米饭(大米与小米相混合),偶尔也会有发糕或者窝头登场。热菜主要是土豆、白菜、萝卜这类常见蔬菜,通过炖煮的烹饪方式,既利于消化又防止了菜品中营养素的流失。炊事班有时隔上一阵子会自行磨一些豆腐,以此增加战士们的蛋白质摄取,为身体补充能量。在那个时期,尽管肉类供应紧张数量有限,不过每周总能够安排两三顿肉菜,用于改善伙食状况。

晚餐的饮食情形和午餐供应大致相同,且更侧重于实惠。主食多见米饭或者玉米面发糕,有的时候也煮上两大锅面条,再搭配上茄子、土豆等一些蔬菜,那味道吃起来也是很美的。虽说晚餐的菜肴品种和数量有时比不上午餐丰富,但同样注重食材的搭配以及营养的均衡。

那个时候,尽管一日三餐的伙食条件相对艰苦,然而在一些重大和传统节日的时候,连队会竭力改善伙食,烹制几个好菜,让大家相聚一堂进行会餐。八一、十一以及春节是战士们最为期盼的节日,因为在这些节日里,炊事班会筹备丰盛的菜肴,诸如红烧肉、鸡鱼、肉蛋等美味,让战士们得以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这种在节日里会餐并改善伙食的做法,不但彰显了部队对战士们的关怀,还增强了官兵之间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官兵们自行种菜和搞养殖也是部队的一项优良传统,这也是保障和调剂补充日常伙食的重要举措。面对有限的伙食费以及匮乏的物资条件,部队基层连队只能自力更生,通过种植蔬菜和饲养家禽家畜来提升伙食标准。连队通常会利用营区周边的空闲土地,开垦出一片片的菜地,种植白菜、萝卜、茄子、土豆等应季蔬菜;同时,还会自行建造猪圈和养鸡栏,饲养家禽家畜。并且,连队还会依照上级的安排,在完成训练科目任务的同时,依据时令农忙季节,前往师、团农场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劳动。农场会给连队补助一些粮食、蔬菜、肉蛋等副食品。这些自给自足的办法,不但减轻了伙食费的压力,还提高了连队官兵们的伙食质量。

为了应对冬季蔬菜短缺的难题,连队会在初冬时节,依据地形地貌自行构建用于储存蔬菜的半地下式菜窖,用于储备过冬的蔬菜。这些蔬菜窖成为了连队官兵们冬季吃菜的关键保障。

80 年代初的部队基层连队伙食标准固然艰苦,但每一位战士都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他们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尽最大的努力满足自己的伙食需求。尽管食物单调、种类有限,然而那个年代的军人们并未被困境所打倒,反倒以更为坚定的信念和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训练和战备执勤之中。这段经历不单锻炼了战士们的意志品质,也为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0 阅读:51
齐鲁赵公看世界

齐鲁赵公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