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最近在印度可谓是吃了个大瘪。一纸通知直接把大众打懵了:印度政府声称他们少缴了14亿美元的汽车配件进口税。这可不是小数目,换算成人民币超过100亿!大众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印度政府就放出狠话:给你30天时间,要么乖乖交钱,要么就等着瞧。这架势,活脱脱就是个现代版的"打劫",只不过换了个"合法"的马甲。
【大众"进贡"记:印度14亿美元的霸王税单】这招数可不是印度第一次玩了。近年来,印度对外资企业可谓是"大开杀戒"。三星、苹果、高通这些国际巨头都没能幸免,动不动就是上亿美元的罚单。印度的套路也是相当了得:今天说你违反竞争法,明天说你逃税漏税,后天又说你违反进出口规定。这些罚单看似有理有据,实则都是印度量身定制的"霸王条款"。外企们想申诉?抱歉,印度的行政效率出了名的低,等你打完官司,黄花菜都凉了。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印度凭什么这么嚣张?印度汽车市场这四十年的沉浮,才是这场"合法敲诈"的真正源头。要知道,在印度眼里,这些外资企业可都是肥羊,而印度,正好缺一把剪羊毛的剪刀。
【40年沉浮:从排外到"招安"的印度车市变迁】要说印度汽车业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作茧自缚"的教科书。1942年,印度刚搞出第一家汽车公司时,可把自己给能耐坏了。心想着要做就做最牛的,结果呢?连个像样的零件都造不出来,整天就知道拼装玩具车,活像个装大牌的土豪,虽然穿着光鲜,但掏空了口袋。
到了1952年,印度更是犯了个大糊涂。成立了个关税委员会,制定了一堆堪称"无理取闹"的条款:要求外企必须交出全套技术,还得负责培训工人,最绝的是还得让印度全权管理。这操作,简直就是想让外企当冤大头。结果可想而知,外企们集体撂挑子走人,留下印度在那儿自己玩了整整20年,玩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直到1982年,印度终于开窍了。铃木汽车来敲门的时候,印度立马变脸,态度比大爷还客气。这一招"招安"玩得漂亮,铃木的奥拓改装车型在印度卖得那叫一个火,两个月就订了10万台。尝到甜头的印度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做汽车真不是自己瞎折腾就能成的。到了90年代加入WTO后,印度更是把门儿开得老大,各路外企蜂拥而入。可谁能想到,这看似开明的举动,却为今天印度对外企的"霸王行径"埋下了伏笔。莫迪上台后,这些外企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
【莫迪的"钓鱼执法":外企的印度噩梦】2014年,莫迪这位"老狐狸"上台后,印度的汽车市场彻底变了天。表面上说是要扶持本土产业,实际上却玩起了"钓鱼执法"的把戏。先是甜言蜜语哄着外企加大投资,等人家钱都砸进来了,转手就开始各种刁难。这招数玩得那叫一个高明,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农夫与蛇",只不过这回是农夫先下手为强。
莫迪的"量身定制"处罚制度更是让外企叫苦不迭。今天查你环保不达标,明天说你垄断经营,后天又来个税务稽查。这些招数就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让外企们避无可避。最绝的是,这些处罚金额动辄上亿美元,比抢劫还狠。外企们欲哭无泪,赚的钱还不够交罚款的,干脆收拾铺盖走人算了。
这正中莫迪下怀。外企们一撤离,印度立马装出一副大度的样子,以"拯救就业"的名义低价收购这些企业。捡了个大便宜不说,还把自己打扮成了救世主。只可惜,收购容易经营难,这些到手的企业在印度的运营下,都混得惨不忍睹。看看现在印度汽车市场的惨状就知道了,本土品牌依旧拿不出一个像样的产品,全靠外资品牌苦苦支撑。这下可好,赶走了下金蛋的鸡,自己又不会养新的,这日子可怎么过?
【市场繁荣背后:印度汽车业的进退维谷】表面上看,印度汽车市场一片繁荣,销量节节攀升,11月份更是创下了35万辆的历史新高。但掀开这张华丽的面纱,印度汽车业的尴尬局面一目了然:销量榜首是铃木,市占率高达40%,现代紧随其后,本土品牌只能啃着个第三名混日子,而且在前十名里就这么一个印度品牌,真是想不尴尬都难。
最讽刺的是,印度这些年收购了不少外国品牌,但在自己手里却是越玩越烂。那些原本还算不错的品牌,到了印度这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全都变成了"纸老虎"。技术没学到,管理没跟上,反倒把好端端的企业给管废了。这就好比一个富二代继承了老爹的产业,结果除了挥霍啥也不会,眼看着家产越来越少,还在那儿沾沾自喜。
结语现在的印度汽车市场就像是个四不像:销量有了,品牌没有;市场有了,技术没有;野心有了,本事没有。莫迪的"钓鱼执法"看似打了个翻身仗,实则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外企们被吓跑了,新的投资也不敢来了,最后苦的还是印度自己。这场闹剧的结局会如何?恐怕连印度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想靠"打劫"来发展产业,这条路注定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