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江西拾荒老人沉迷绘画40年,妻儿绝望离开,专家:水平一般!

孙虎得书房 2024-11-20 15:33:26

前言

没人能想到,这位流浪汉竟是前大学美术老师。

他为了追逐艺术梦想,放弃工作,甚至甘愿妻离子散、流落街头......

他为何对画画如此执着?

得到评价后的他又是什么反应?

与生俱来的艺术基因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徐荣发,从小就与同龄人有着不同的气质。

在农村,其他孩子总爱成群结队地玩泥巴、捉迷藏,而他却独独钟情于画画。

无论是田埂边还是村口的大树下,经常能看到他独自一人坐着,专注地在纸上涂涂画画。

这样的性格让父母既担心又无奈。

在他们看来,孩子总是独来独往,不合群,性格太过忧郁。

但徐荣发似乎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依然我行我素,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不合群的少年不仅能把人物画得惟妙惟肖,各门功课的成绩也相当出众。

1977年,高考制度刚刚恢复,徐荣发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让整个家族都与有荣焉。

人生巅峰到谷底

大学毕业后,徐荣发凭借优秀的专业素养,成功应聘为南方冶金学院的美术老师。

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喜欢这位认真专注的老师。

因为在那个人情社会里,他从不参加应酬,也不懂得钻营,一有空就把自己关在画室里作画。

通过家人介绍,他与一位温柔贤惠的姑娘相识,很快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不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为了让丈夫能够专心工作和追求艺术,妻子主动辞去了工作,全心照顾家庭。

然而,1996年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轨迹。

那是改革开放最火热的年代,下海经商的浪潮席卷全国。

眼看着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辞职创业,四十岁的徐荣发内心也躁动起来。

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于是向学校申请了为期一年的长假,只身南下广东寻找机会。

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在竞争激烈的广东,处处都是年轻的面孔。

他的年龄、阅历反而成了劣势,找工作屡屡碰壁。

等他终于认清现实,决定重返校园时,却发现自己的教师岗位已被他人顶替。

艺术与生存的挣扎

失业后的徐荣发仿佛与现实世界彻底脱节。

在旁人看来,一个失业的中年男人最该做的是四处求职、重建生活,但他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画画中。

家中的积蓄很快见底,生活陷入困境。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一家三口有时只能靠捡拾市场剩余的蔬菜度日。

面对这样一个沉迷艺术、不思进取的丈夫,妻子终于绝望了。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她带着儿子离开了这个几乎成为画室的家。

然而,即便是这样沉重的打击,也没能让徐荣发放下手中的画笔。

他仿佛进入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世界,外界的变故都无法撼动他对艺术的执着。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让他的右手完全失去知觉,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但令人惊讶的是,在病床上躺了不到一个月,徐荣发就开始艰难地用左手练习握笔。

那些被揉皱的纸张和歪歪扭扭的线条,见证着一个倔强老人的重生。

意外走红与专业否定

2008年的一个秋日,江西街头上演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

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盘腿坐在路边,专注地在捡来的木板上作画。

路过的一位网友被这一幕深深打动,拍下照片发到网上,配文讲述了这位老画家的故事。

帖子迅速在网络走红,徐荣发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不少热心网友纷纷表示要伸出援手。

然而,当地美术协会的专业评价却给这个感人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个结果让许多支持者心痛不已,但徐荣发本人却表现出罕见的平静。

在他看来,画画早已超越了技法和评价的层面,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专家的否定,徐荣发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他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诉说:艺术追求从来就不是为了谁的认可,而是一种无法停歇的生命律动。

生命的延续

岁月流转,徐荣发的生活依然简单到近乎苛刻。

他居住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棚屋里,四壁斑驳,但画具一应俱全。

虽然物质生活依旧清贫,但近年来,一个令他欣慰的消息让这个倔强的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离开多年的儿子不负众望,考取了知名高校的研究生,找到了体面的工作。

那些泛黄的照片记录着儿子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轨迹,见证着这对父子间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每当有人问起儿子,这位平日寡言的老人眼中总会涌现出掩饰不住的欣慰与骄傲。

结语

徐荣发的故事引发了激烈争议。

有人说他自私,为了艺术抛弃家庭;有人说他可敬,在浮躁的时代坚守本心。

但或许不需要非黑即白的评判。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能够坚持四十年做一件事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徐荣发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世俗的成功。

他的画作或许真的算不上杰作,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活法。

参考资料

0 阅读:0

孙虎得书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