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口口声声说对华友好,还要在100天内访问中国。结果,该来的还是来了。
特朗普2月1日签署行政令,将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
在特朗普2.0时期,中国“荣幸”地成为第一批被宣布加征关税的国家之一。
白宫当天就说了,以后从中国进口的东西,美国都要在现有的关税上再加10%。
这倒是挺符合特朗普一贯支持的“保护主义”那一套。
在美国和中国的贸易账目里,从中国进口的金额一直很高,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金额相对少一些,也就是美国对中国一直存在贸易逆差。
这是特朗普所不能忍的。
对中国加征关税,表面上看是为了打压中国贸易,但内心里,他是想用各种办法把制造业拉回美国。
在拜登任期内,拜登觉得让美国的供应链在海外生产还是很划算的,只要看起来像是“美国制造”,他也能接受美国的工厂建在国外。
特朗普上台后,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特朗普要的是真正在美国本土制造,从“由美国制造”变成“在美国制造”。
一字之差,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可是天差地别。
在美国制造,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可是太难了。
看看富士康,大费周章跑到美国建厂。郭台铭还当面向特朗普拍胸脯保证,要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生产芯片,帮助美国产业升级,并创造超过一万个就业机会。
可是结果呢?特朗普和郭台铭一起挥下了第一铲之后,就没有然后了。所谓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灰飞烟灭。
2025年开春,美国俄亥俄州英特尔芯片工厂的工地上还是一片尘土飞扬。这个号称能创造3000个高薪岗位的“超级项目”,在拿了《芯片与科学法案》520亿美元补贴后,进度却拖了18个月也没赶上。
最后的结果,估计也是不了了之。
这就是特朗普想要的“在美国制造”——口嗨之外,却让企业一头扎进了成本飙升、人才短缺和技术断层的泥沼里。
再加上美国人个个好吃懒做,个个梦想着“事少钱多离家近,数钱数到手抽筋”,不肯加班996,不想一身班味做牛马,也不愿意牺牲自己卷别人。那怎么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卖到全世界?
在遥远的东方大国,可有的是拼尽全力、日夜不息的“牛马人”。
美国人赚不到别人的钱,不能怪别人。
特朗普在2017年上台之前,美国的公司税是35%。他上台后,把公司税从35%降到21%。
他竞选的时候还说过,最低要降到15%。他觉得,这对制造业回流美国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问题是,这么搞,美国财政能扛得住吗?
特朗普心里也清楚,财政肯定要“受内伤”。他的“平衡招数”就是加关税:对外加税,对内降税。
说白了就是,用外部关税的额外收入来弥补国内税收的不足。
他很自信地认为,这些制造业要么全部回流,要么部分回流到美国。
这样一来,美国工人的工资就能提高,就业机会也会增加,这些好处能弥补提高关税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
但这些效果都是他在办公室里算出来的“理想状态”,具体有没有效果,谁都不知道。
特朗普一直在说,关税是字典中最美的字眼。
这也是他如此迷恋加征关税的原因。
但问题是,关税真的是灵丹妙药,能够药到病除吗?
加关税就像嗑药,短期来看有效,但长期服用,必然产生耐药性,还会给自己留下后遗症。
他把关税当成了谈判的“杀手锏”,根本不在乎多边协议,对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不太看得上眼。他的做法就是以美国为中心,一个个地去谈,就像打散靶一样,和每个贸易伙伴单独交涉。
他拿着贸易逆差的数字去跟人家说:“你们和美国的贸易量太大了,得想办法调整,开放市场,多买点美国货。”
美国的市场这么大,在谈判桌上肯定占上风。想豁免关税?行啊,那咱们就来谈谈条件,是部分豁免还是全部豁免,看你怎么加码了。
关税好加,弊端也会随之而来。
加了关税之后,物价马上就会涨起来,最后还是由美国消费者买单,通胀率也会跟着往上蹿。
特朗普的想法是,美国资金会回流到制造业,这样能把通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抵消掉。
但他没想到的是,关税一加,肯定是物价先涨,消费者肯定得先扛着涨价的负担。
虽然美国很多厂商一开始为了控制价格都在拼命囤货,但囤货毕竟有限,早晚得消耗完。
就算制造业能够回流美国,但速度肯定没那么快,肯定比物价反应慢。
到底慢多少?是慢几个月还是慢几年?没人知道。
如果物价因为关税一直居高不下,制造业回流又不顺利,开工拖拖拉拉,导致相对便宜的本土制造产品没法及时填补市场,那消费者和纳税人还会不会买特朗普的账呢?
特朗普承诺的底气,全靠美国之外的那些企业。他希望这些企业能乖乖听话,赶紧去美国投资。
如果企业们不配合呢?那他那套“外税补贴内税”的招数就玩不转了,他开出的承诺也就成了一张没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所以特朗普这时特别需要树立一个典范,来证明他的政策是能够逻辑自洽的。
这也就有了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史上最大”的AI项目——星际之门。号称投资5000亿美元,能为美国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
最后到底能不能落地,这个嘛,我就呵呵两字,胜过千言万语。
回到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这个事情上来。
在第一轮的较量中,已经说明了,对中国加征关税根本解决不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反而会推高美国商品的价格,最后都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消费者买东西得花更多钱,用户成本也增加了,物价一涨,通货膨胀就跟着来了。
通胀一来,制造业又没回流,反而会加速美国的衰退。
在如今这种环境下,美国还想用那种简单粗暴的贸易制裁手段去打压他国,这就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特朗普宣布对中国等国家加征关税后,等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跟时间赛跑的赛道上,已经没有退路了。
我们来看看这组数据:
- 中国全球贸易伙伴增至172个
- RCEP区域贸易额突破12万亿
- "一带一路"项目创造42万个海外岗位
当白宫还在关税数字上锱铢必较时,中国早已开启"买全球、卖全球"的新篇章。所谓10%的关税,不过是螳臂当车的可笑挣扎。
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西方这剧本已经演了20多年了。现在又整出“关税大棒戏”,更像是暮色中的最后一曲华尔兹,华丽而悲凉。
当东方巨龙展开双翼,任何人为的藩篱都将被时代的飓风撕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