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新片〈逆行人生〉引发的争议与思考》

丁茹说 2024-08-17 08:04:13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一部影片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期待与关注。然而,徐峥的新片《逆行人生》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波,遭遇抵制,甚至面临影院拒映的尴尬境地,而其中的原因竟是主角饰演外卖员被指消费苦难。这一事件不仅在影视圈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一、影片背景与期待

徐峥作为中国影视圈中备受瞩目的导演和演员,其以往的作品如《泰囧》《港囧》等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和良好的口碑。因此,当《逆行人生》的消息传出时,无疑引起了众多影迷的期待。

影片以一位外卖员的生活为主线,试图展现普通人在困境中挣扎与奋斗的故事。从前期的宣传来看,制作方旨在通过这样的题材引起观众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抵制风波的掀起

然而,影片在上映前夕,却遭遇了强烈的抵制。一些观众和评论者认为,影片中对于外卖员生活的描绘过于夸张和片面,有消费苦难之嫌。他们指出,电影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刻意营造了外卖员生活的悲惨和无奈,而忽视了这一群体中许多人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一面。

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在影片的预告片中,外卖员主角遭遇了一系列极端的困境,如被客户恶意投诉、被平台高额罚款、遭遇交通事故却得不到赔偿等。这些情节虽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但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显得过于刻意和不真实。

三、影院的拒映决策

面对汹涌的抵制声浪,一些影院选择了拒映《逆行人生》。对于影院来说,观众的需求和口碑是决定影片排片的关键因素。如果一部影片被认为可能会引发观众的不满,从而影响票房收入和影院的声誉,那么拒映也就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影院的拒映决策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影响。这不仅让制作方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让影片的主创人员陷入了尴尬和困境。徐峥等主演纷纷发表声明,试图解释影片的初衷和创作意图,但似乎未能平息观众的怒火。

四、消费苦难的争议

“消费苦难”这一概念在近年来的影视创作中屡屡被提及。所谓消费苦难,是指影视作品在表现社会底层群体的困境时,仅仅将其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手段,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的诚意。

在《逆行人生》中,观众认为影片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外卖员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却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表面化的呈现方式不仅无法真正帮助到这一群体,反而可能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对社会问题的麻木。

例如,在影片中,外卖员主角多次遭遇客户的无理投诉,但影片没有探讨如何改善外卖平台的投诉机制,以保障外卖员的合法权益。同样,对于外卖员在交通事故中的赔偿问题,影片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法律和社会问题。

五、社会舆论的分化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分化。一部分观众认为,影片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表现手法上存在不足。他们认为,通过电影的形式引起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关注本身是有意义的,不应该因为一些瑕疵而全盘否定。

另一部分观众则坚持认为,消费苦难是不可原谅的。他们认为,影视作品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

在社交媒体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些网友发起了抵制影片的话题,呼吁大家不要为这样的电影贡献票房。而另一些网友则表示,应该给影片一个机会,看看完整的剧情后再做评价。

六、对影视创作的启示

《逆行人生》的遭遇为影视创作者敲响了警钟。在选择题材和表现方式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首先,创作者应该深入了解所表现的题材,避免表面化和片面化的呈现。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苦难的展示上,更要挖掘其中的人性光辉和积极力量。

其次,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虽然电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脱离现实太远,否则会让观众产生反感。

最后,影视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票房和话题度而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引导。

例如,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优秀影片,在展现白血病患者的困境时,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还推动了相关医疗政策的改革。这才是影视作品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七、结语

徐峥新片《逆行人生》所引发的抵制风波,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命运问题,更是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影视作品质量和价值的关注和期待。希望通过这一事件,能够促使影视行业更加审慎地对待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优秀作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