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记忆与变迁

小开说上海 2024-11-13 10:42:37

导读

自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从一个通商口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经济、工业的中心。今天就来梳理一遍,上海的城市记忆与时代变迁。

上海基调

早期的上海记忆非常单一。

不论是传教士的回忆录,还是初来乍到的商人,对上海印象停留在黄浦江畔自然形成的滩涂(外滩),拥挤热闹的县城(城隍庙),以及优越地理位置。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上海的外滩、大马路初具规模,也形成了有效的城区面积,吸引了大量人口。

不过,这一时期的城市记忆仍然是局部的。无法代表整个上海,或者说代表今天上海辖区的各种风土人情。

但在老上海时期,这种局部的城市记忆,也确实够用了。

哪怕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鼎盛时期。

上海城区面积,不论是租界,还是华界,都是比较浓缩的。

以租界为例,大名鼎鼎的法租界(包含法新租界)只有10.6平方公里。

而苏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包含普陀、长宁)面积只有9.8平方公里。

苏州河北岸的公共租界,包括闸北苏河湾、虹口周家嘴路以南、杨树浦,这个区域在租界里面积最大,也不过13.8平方公里。

现在上海,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来。而这个浓缩版上海,就是上海的精华,也产生了近代中国最华丽、最精彩的篇章。

上海的英美租界,也就是后来公共租界,是上海地理位置最好,也是最繁华的区域。

今天的黄浦区、闸北苏河湾、虹口北外滩,都是这一区域的历史遗存。

而公共租界的工业区——杨树浦,更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以及远东规模最大的发电厂。

早期的外滩初具规模

可以看出,早期的外滩已经有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格局。

19世纪货船的吃水深度较浅,所以外滩这种江岸码头,基本满足了远洋贸易。

当然,之后货船吨位上升,码头也不断升级扩容,从外滩到吴淞口,再到洋山港,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19世纪的外白渡桥

公共租界在19世纪下半叶就非常繁华了,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大量人口涌入上海,从此上海超越苏州,成为吴语地区最大的城市。

与此同时,法国人开始在公共租界南边,大搞法租界。

彼时的欧洲,拿破仑三世纵横睥睨,外交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英法深度捆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法租界也包含在公共租界,和英美共享利益。

然而,上海小刀会崛起,严重威胁了公共租界。关键时刻,英美利益同盟,悄悄地出卖法国利益。

法国公使爱棠一怒之下退出公共租界,成立了公董局。

自此,上海一分为三,上海县、工部局、公董局三方并立。

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当时著名的饭店舞厅一条街

法国当时经营重点,在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今天的老挝、柬埔寨、越南、以及中国湛江的广州湾。所以上海的法租界,很长时间内发展受阻。

当时英美租界,完全是商人主导,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相反,法租界则和法国一贯立场一样,搞起了“文化传播”。

当时法租界,以公务员、医生、律师为主,主要是谈的是“奉献”与法国精神。

正是这样的机制,导致了法租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电视剧《上海滩》许文强丁力在法租界大杀四方,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法国人也开始认真建设,管理上海的法租界。

甚至到20世纪,法国人开始借钱,发行公债来推进法租界的基础建设。

赔钱赚吆喝,是此时法租界的真实写照。

1900年开始,法租界开始扩张,向西攫取了今天卢湾、徐汇一带的土地。

大名鼎鼎的霞飞路了,也就是今天的淮海老陆,就是这一批法新租界的势力范围。

30年代霞飞路

然而,霞飞路等法新租界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长时间内,法新租界是荒凉、边缘的区域。除了越南巡捕站桩之外,似乎没什么人会去那边活动。

20年代开始,法新租界慢慢热闹起来,原因竟然是白俄移民的涌入。

俄国内战后,大量的俄罗斯难民,涌入世界各地,包括上海。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有2.7万名白俄移民。白俄男性,除了少量粗通英语,成为外企职员外,很多都无所事事,而很多白俄女性则前往“火腿店”工作。

在度过阵痛期后,白俄移民也慢慢融入上海,渐渐地参与到各行各业,尤其是餐厅、酒吧、咖啡厅、舞厅这类服务行业。

圣母大堂,徐汇区新乐路(原法租界亨利路)55号,今襄阳公园西侧

当时上海市区,除了英美的工部局、法国的公董局,还有上海县的辖区。

上海县,原本位于老城厢,也就是后来南市区。

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市区被称为老城厢,老上海对上海县的感情是非常深刻的,一提老城厢,就知道是南市。

宣统二年1909年城隍庙

同时,借助于租界不断扩张,上海县的其他区域也在不断发展。

闸北这样临近租界的区域,慢慢的成熟起来,特别是老北站,是当时上海的热闹区域。

此外,虹口贴近租界的虹镇老街、杨浦的八埭头、普陀的苏州河北岸,也慢慢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下半叶大放异彩。

浦东地区则是一片荒芜之地,除了陆家嘴的一些仓库码头,以及英联船厂外,基本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老北站

远东第一都市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

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工业、文化空前繁荣。

外来词汇,新鲜事物汇集于上海。

自来水、洋火棒、洋伞、洋泡泡、洋钉、申报纸、马达、沙发、巧克力、马赛克、吐司、白脱、布丁、啤酒、雪茄、司的克、开司米...

文化方面也是百花齐放,越剧的发祥地就是上海,正是上海一场场商业演出,把这个浙江的地方戏剧发扬光大。

滑稽戏、独脚戏、沪剧也是百花齐放,进入一个黄金岁月。

此时上海市中心,是跑马厅一带,也就是现在人民广场。

当国际饭店建成后,当仁不让的成为当时的“上海中心”。

有一度,上海市府迁到五角场,杨浦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当时租界都在洋人手里,为了摆脱这种状态,筹划在五角场建立一个新的市中心。

很可惜,随着日本侵华,大上海计划随之搁浅。

抗战胜利后,租界全部收回,市政府重新迁入黄浦区,而曾经五角场的市政府建筑全部弃用。

杨浦的五角场在短暂的巅峰后,陷入了长期的落寞。

大上海计划设计图

大上海、大世界

解放后,上海依然是王冠上的宝石。

这时候,上海有2个记忆。

一个是大上海,一个是大世界。

当时上海无论影视作品、文学、经济、工业,都在全国首屈一指,拥有很大影响力。

老一辈电影人,都对上海有特殊感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是文艺工作的排头兵,先行者。

50年代上海外滩

白相大世界,已经超出了上海,甚至超出了长三角,而是全国的娱乐项目。

今天的游客,前往上海迪士尼排队打卡,在当年就是去大世界游玩。

当时的人,能来一次上海也不容易。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并不少。一张介绍信,就能难倒一大片。

但大世界,还是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那个时代的顶流IP。

城市大扩张

进入80年代,上海开始如火如荼的城市扩张。

第一轮扩张运动,以北4区为先行者,主要目的就是析分宝山。

虹口向北扩张,吃下了曲阳、凉城、大柏树、江湾。

杨浦向北扩张,吃下了五角场。

普陀也向西,“收复”了桃浦镇,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闸北也步步为营,为日后彻底的拿下“彭浦乡”做足准备。

宝山不断退让,也是有原因的。加快城市化,加快上海北4区发展,是当时上海发展中心。

另一方面,南面的上海县也被不断蚕食,很多精华地段被划入长宁、徐汇。例如虹桥、田林、长桥等地。

90年代,第二轮扩张开始,把上海城区面积翻倍,影响深远。

浦东新区建立,闵行区建立,标志着上海城市扩张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同时,上海市民记忆,也积极的更新。

以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楼。

这种老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浦东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地铁时代来临,让整个城市为之一变。

过去那种1小时,2小时的长距离通勤,被高效快捷地铁所代替。上海正在从自行车大军,慢慢转移为地铁时代。

同时,上海市区的边远洼地,也被迅速填平。

普陀的桃浦、闸北的彭浦、虹口的江湾、杨浦的五角场,都在飞速快展,特别在通行地铁后,更是以惊人速度发展,最终形成了热闹的城区。

此外,原上海县的田林,虹桥也发展迅速。

而闵行区成立后,可谓一飞冲天。

凭借着地铁1号线南延伸,闵行异军突起,成为上海郊区里,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区域。

而闵行的莘庄、七宝高速发展,丝毫不亚于浦东的速度了。

上海的城市记忆,也不断更新,修改。

例如徐家汇附近,80年代还有农田,铁路轰鸣,道路难行。

到了90年代,徐家汇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商圈。

又例如陆家嘴,在90年代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成为上海地标级区域。

陆家嘴三件套,虽然听上去很粗俗,但却是上海最简单粗暴的地标建筑了。

上海市区,浦东、郊区,在90年代之后,以各自不同速度,全力发展着。

21世纪新记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地铁线路的密集,城市更新的完善,上海这座城市的洼地逐渐被填平。

当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没有多少留白了。

这时候,上海接下来往哪里走?

于是,一城九镇轰轰烈烈的登场了。

当时的一城九镇,是把上海郊区的十个地区,除了朱家角外,全部建设为外国小镇。

例如浦江镇的意大利小镇

枫泾镇的北美小镇

奉城镇的西班牙小镇

松江的泰晤士小镇

高桥的荷兰小镇

美兰湖的北欧小镇

安亭的德国伯恩小镇

或许是水土不服,或许全面开花,盘子铺的太大。

除了松江的泰晤士小镇,稍微有一些人气外,其他的欧洲小镇全部都落空了。

之后,上海也在积极调整战略。

慢慢的从一城九镇,转变为五大新城。

这一次,上海不再全面开花,而是重金砸到核心区域,打造一个郊区新城。

例如奉贤就搞一个上海之鱼,以此为核心进行新城建设。

临港以滴水湖为核心,借助东海大桥,沟通洋山港与上海市。

嘉定、青浦、松江也都有各自的区域核心。

现在的上海记忆,正在变成奉贤九棵树、临港滴水湖、虹桥会展中心。

郊区特别是远郊新城的话语权和曝光度,达到阶段性高潮。

现在,老市区记忆似乎越来越少,聚光灯都在五大新城、临港那边。

这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老市区发展成熟,已无新的增长点。

郊区,特别是远郊,目前正在风口。

上海城市发展,之前是浦西核心区域,之后是浦东,现在则是远郊。

而上海的城市记忆不会停歇,上海的变迁也会持续不断。

百年上海滩,第一幕的华丽篇章已经告一段落。

接下里,是更为精彩纷呈,更为高潮迭起的第二幕了。

0 阅读:5

小开说上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