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别轻易买重疾险!内行人揭秘骗局…赶紧看

小豆百 2024-03-19 12:30:32

最近几篇文章在聊存钱。

提到为什么这几年拼命存钱,无非是没信心,缺保障,加之没有好的理财渠道。

但有一个细节忘记说了:

原本老百姓之前也爱存钱,可为什么存款余额,这两年增长如此巨大?

因为砍掉了其它地方本该花的钱,比如衣服不买了,手机不换了,度假取消了,

当然也包括接下来我要说的,保险不买了。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认为保险是消费还是储蓄?

或者你就看自己买的是什么保险,出发点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我买的保险有病治病,没病返钱。

在我看来大概率是储蓄,

因为很多人心里想着存钱的同时,顺带保险公司送我一个保障,

而不是说我冲着保障去的,关注第一动机就好了。

如果把保险看成消费,

重疾险动辄几千上万,还要连续交30年,正常第一反应肯定是抗拒。

尤其是中产,房贷车贷压的喘不过气来,工作随时面临裁员危机,哪里还有钱去消费买保险?

如果把保险当成是储蓄呢?

保本保息,锁定利率,长期稳健增值,还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存银行香多了,

所以这两年储蓄保险热卖,老百姓热衷于挪储,保险公司躺赚。

只看表面的一些信息,是不准确的。

比如网上叫人别买保险这类内容,到底是保险不安全,还是不要买消费型保险?

关于安全性

储蓄保险收益写在合同里,所见即所得,而且底层资产还独立,哪怕公司破产,兑付也不会受影响。

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话,识别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知。

回到主题,重疾险为什么没人买?

自从2021年重疾新规后就一蹶不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真的一点钱都没了?还是对重疾需求没有了,可以通过社保或其他方法替代了吗?

接下来

我想给大家讲一下重疾险前世今生,把底层逻辑搞明白,

就算不买重疾,只要逻辑自洽也没毛病。

先说重疾险的起源。

南非有位心脏外科医生,名字叫马里厄斯巴纳德。

1967年完成了世界上首列心脏移植手术,但令他经常苦恼的是,许多患者手术后根本没有他预料的那么长寿。

正好我在B站上找到了一段相关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t4y1Y7rC/?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0d4d326cdbe1168e49d2bbd130017b02

有一位年轻离异,并带着两个孩子的女士,不幸患上肺癌,手术切除了她的肺,

令人惊讶的是,三周后,她便回到了工作岗位。

2年后,她再次来看医生,

此时,这位女士的生命已经接近极限。

苍白、疲劳、消瘦、喘气……

经检查,为末期癌症。

医生问她,为什么不早点来?

女士说,我需要赚钱去养孩子,付房租、水电和食物。

几周后女士去世。

接着人寿保险的赔偿就到了。

巴纳德医生提出思考:

如果在确诊的时候拿到这笔钱,岂不是更好吗?

巴纳德医生看到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人,必须一直带着痛苦工作到生命尽头。

这让他感到社会需要一种保障。

一种可以在确诊患病时,获得资金保障。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保险公司,在1983年8月6日,

巴纳德与南非当地一家名为Crusader的保险公司,一起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保险品种,

那就是重疾险。

当时这个险种只保障4种疾病,分别是突发性心脏病、癌症、脑中风和冠状动脉搭桥术。

巴纳德医生强调:

医生是生理上的医生,保险则是财务上的医生。

医疗是和保险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需要确保财务是健康的,这样才有钱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这就是重疾险的起源。

非常本质深刻的解释了,我们为什么需要重疾险。

顺便我再补充两点:

1、这位女士仅仅只是照顾自身和孩子,如果上面还有老人怎么办?有房贷怎么办?

有人说,如果有家人,他们可以给钱帮忙渡过难关。

没错,

但这是不是会将家人也拖入危机之中?

都是辛苦几十年攒来的钱,给你一下看病用完了,后面怎么办?

所以,给自己买保险其实也是给家人减轻负担。

一些人房贷压力大,说到底,是买的时候没有规划好,

包括资金规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房价波动预期等。

房子是A,保障是B,

B其实是给A做兜底的,

或者退一步,A是不能影响到B的,

论顺序,B应该在A的前面,

有了保障,无论我们是刚需买房(消费),还是投资买房,才可以放心去做。

2、这位女士,患了重疾还坚持工作2年,有点百感交集。

生病了本该好好休息,带病工作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力。

如果不能工作,看着孩子们上不了学,没饭吃,心里可能会更难受。

想到去年感冒过一次,那几天真是难受,别说工作,照顾自己都有点困难。

以后还是别高估自己。

下面,

是我总结了重疾险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内容比较干,但请一定静下心来看。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买重疾,是解决什么问题?

先看下重疾思维导图。

这里我分为三种情况。

一、在医院期间

这里主要是治疗费用,一般用医疗险来解决,当然用重疾也可以。

二、康复期

没了工作收入,需要长期护理调养,

此时重疾险出场,

重疾最大的作用是弥补收入损失

简单来说生大病了,起码半年没有收入,就算治好了,还需康复调理一段时间,家里的房贷各种支出都不能停,重疾刚好用来弥补这些损失。

三、不幸离去

我随便百度一下癌症存活率

像胃癌、肺癌,离开的是大多数,

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因为人走了,家人怎么办?房贷怎么办?

所以,

寿险其实也是刚需,尤其是中产家庭。

其实在我看来,不光重疾险是刚需,还有医疗、寿险这几个基础保障都非常重要。

用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想一下。

我们都爱存钱,你算一下以现在的收入水平,存100万需要多久?

再看下保100万,需要多少钱?

100万的医疗险,30岁,300块。

100万的重疾险,30岁,大概1万块。

或者不买保险,有没有其他更好解决的办法?

有的人就说了,重疾险动则上万,百万医疗险只要几百块,而且那些大病年龄大了以后才可能发生,现在用不到,不划算。

没错,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我来说一下

1、

百万医疗险是能解决部分医疗费用,但只能解决那些直接的医疗费用。

也就是发生在医院的、有发票的费用,有的产品还限定只能报销医保范围内的费用。

请仔细想想,真发生大病,这些所谓的直接费用是大头吗?

但凡我们有正常工作,有职工医保,直接医疗费用不至于让家庭崩塌。

真正无法承受的,是那些开不出发票的间接费用:

包括收入损失,康复费,长期护理费,医疗资源费用等等。

说白了,出了医院,国家很难再帮到我们,只能靠自己。

2、

我现在还年轻,用不到重疾,等年龄大了再买

健康保障非常核心的一点:

保障不能中断。

很多人没注意到,我们常见的惠民保、百万医疗大多是一年期的短期产品,

并不真正保证续保,尤其是惠民保,已经有很多地方第二年无法续保,或者条款有变动,保障责任在缩水。

有些公司承诺不因健康原因而不让续保,但却不告诉用户,假如产品停售了,就无法续保。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2021年5月1日起,银保监正式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新规规定,1年期及以下的短期健康险,一律不允许再出现“保证续保”的表述。

什么情况下才逼得监管这样出手?

销售误导严重!

之前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营销话术相当夸张,圈了一波客户后,结果说停售就停售。

比如2021年太平的超e保,医无忧停售就闹的沸沸扬扬。

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下5年后的情况:

此时身体健康亮黄灯,医疗险停售没了保障,转而去买其他产品,健康条件不通过,

瞬间就成了裸奔,想买都买不到保险。

但是假如配置了重疾,产品停售是不影响续保的。

3、

价格难以负担!

百万医疗险是短期险,保费每年一涨或几年一涨。

我们现在年轻,交的保费低,觉得很划算。

但想过没有,现在生病的概率也低,交这点保费正好对应你当下的风险。

等到步入中老年,看了下价格,想买也买不起了,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

我现在交的保费是为年纪大了准备的,

错!

今年交的保费,就是用来承担今年的风险。至于明年,那是另外一回事。

重疾险就不一样,现在觉得比医疗险贵,但每年保费是固定的。

业内话叫均衡费率,医疗险是自然费率。

逻辑大概是这样:

年轻时挣得多,生病概率低,就适当多交点,

年纪大了,收入减少或没有了,而正好又是需要保险的时候。此时利用年轻时多交的来补贴,平均下来每年就这么多保费。

说了这么多。

没有提到一款具体产品,

核心是我们要真正认可它,意识到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不然产品性价比再高也没用。

也尽量避免一些人情世故,高收益引诱去买保险。

最后

产品咨询、方案定制,欢迎咨询豆哥

0 阅读:2

小豆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