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崖遗址
近日,陕西考古传来重大喜讯,秦人九都八迁的第4座都城找到了!
作秦国都邑达49年的“汧渭之会”被发现
11月29日,在宝鸡举办的“都邑、陵墓与祭祀——宝鸡地区秦文化考古新发现研讨会”上,宝鸡魏家崖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介绍:从遗址的地理位置、面积、年代以及最新发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文公营建的都邑“汧渭之会”。
这也是近年来早期秦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对研究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五鼎墓墓葬正射
秦人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魏家崖遗址:位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东夹角,是春秋早期一处高等级的秦文化城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年代从龙山时期延续至汉代,其中又以春秋时期秦文化为主。
秦文公营建的都城“汧渭之会”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秦国都邑达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但其地望一直争议较大,未有定论。
车马坑正射影像
车舆内底部漆皮
此次确认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城址面积可与史料对应,发现夯土建筑基址以及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秦瓦(槽瓦),都说明高等级建筑的存在;
其次是多座高等级墓葬的发现,也就是随葬有铜五鼎的春秋早期秦贵族墓,当时国君墓随葬七鼎,五鼎墓仅次于国君级别。同时还随葬有其他成套礼器,墓葬年代也吻合。还有长约23米的大型车马坑,显示其规格非同一般;
另外发现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遗存,再结合往年的发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
高等级墓葬出土的五鼎
盆盉组合
“汧渭之会的发现,对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秦人之前主要活动轨迹在陇西,周平王东迁至洛阳,秦文公三年东猎到了关中西部,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至汧渭之会,卜居后营建了都邑。这是秦人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秦人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后,才能从容发展。
考古发掘持续3年
据了解,2014年,当地村民取土时发现一座春秋早期的墓葬,该墓陪葬铜器组合为鼎、簋、壶、盉,器形为秦式风格,引起考古专家关注。2021年,梁云对遗址再次调查,发现城墙遗迹。2022年以来,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组建联合考古队,由梁云担任领队,对宝鸡魏家崖遗址进行了持续3年的考古发掘。
春秋时期槽瓦
发现了春秋早期城址、夯土建筑、高等级秦人墓葬、车马坑、围沟、手工业遗存等。其中,春秋早期城址一座,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春秋时期文化层。墓葬在城内、外均有分布,共发掘西周墓葬36座、春秋秦墓26座、战国秦墓11座、汉代墓葬7座。春秋秦墓出土器物有铜鼎、铜簋、铜壶、铜盘、铜盉、陶鬲、陶豆、陶盆、陶罐等;战国秦墓随葬鬲、簋、豆、壶、罐、盆、囷等陶器,或有环首刀、带钩等小件铜器,年代属战国早中期;汉墓出土陶缶、铁剑、铜镜、弩机、五铢等遗物。在城外发现一座大型东西向车马坑,未发掘。在城内东部发掘一座被取土破坏的车马坑,内埋二乘车马,马跪伏状置于浅坑中,车轮置于轮槽内,年代属春秋早期。在城内还发现一处夯土建筑基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20米,年代属春秋早期。在城内灰坑中出土春秋早期槽瓦,应当是高等级建筑所用。此外,在城内一处灰坑中发现大量石块、陶器、骨料、骨器,包括骨铲、骨笄、骨锥、骨觿及制骨废料等,推测应为手工业废料坑,年代属春秋早期。
骨料坑
这里,未来可能建成汧渭之会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的意义在于保护和展示历史遗址,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增强公众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秦“九都八迁”有哪些?
秦“九都八迁”示意图
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立国,此后近600年间,为了拓展发展空间,秦人逐步向东翻越陇山向关中迁徙,先后经历西犬丘、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在内的“九都八迁”。
西安发现唐代太仓遗址
△大白杨唐代粮仓遗址
日前,西安大白杨唐代粮仓遗址考古又有重大成果!新发现的11座粮仓为印证太仓粮食储量的超大规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唐朝,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最多的时候过百万,粮食供给是一个大问题。资料显示,唐朝的粮仓主要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其中太仓是都城储粮的大仓,向长安城供应粮食,意义十分重要。
大白杨唐代粮仓遗址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大白杨村,地处龙首原高地之上,唐长安城北禁苑之内,汉长安城东南。2012年,此地发现粮仓遗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粮仓10座,推断周边至少存在3排24座粮仓。发掘者根据以往文献记载、出土遗物及地形地貌关系等判断,此处为唐朝太仓所在地。
据介绍,为配合基本建设,202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这一范围内梨园路以南、天朗大兴郡蔚蓝君城以北、大白杨路以西、大兴家苑以东区域进行考古,共清理汉代墓葬80座、沟1条,唐代粮仓11座,明清井2座。
唐代粮仓为本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南北成排,东西成列,共11座。粮仓上部已被破坏,形制不详,现存部分开口平面均呈圆形,仓壁呈斜坡状,整体为口大底小的缸形。下部壁面垮塌,原始壁面残留较少,部分粮仓壁面存在烘烤现象,壁面及底部发现大片黑灰及白灰色土,应为木板腐朽而成的板灰。粮仓内未见明显粮食残留,通过对底部遗存进行植硅体分析,发现底部大多残存有植硅体,主要种类有水稻扇形、芦苇扇形、垂直排列哑铃型和并排哑铃型,说明可能存储过水稻或者粟黍。
本次发掘的粮仓与2012年发现的同为唐代粮仓,且位于其东350米处,距离较近,粮仓形制与其相同、修筑方式相近,因此两者应属同一遗址范围内,性质上同属唐朝太仓遗址。
西安这里发现古墓葬3000余座,车马坑30多座
据“发现长安—西安考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上消息,2023年到202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西安长安曹家堡村考古发掘项目进行了考古发掘,截至2024年10月,发掘墓葬共计3000余座,墓葬时代包含春秋、战国—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及明清时期。
其中,战国—秦时期墓葬2300余座,包含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土洞墓、斜坡墓道土洞墓、竖穴墓道砖室墓及斜坡墓道砖室墓等形制。这次发现将西安南郊地区秦文化提至春秋中期,构建了完整的秦文化时代序列。
考古人员还发现30多座马坑和车马坑,数量众多、形制多样,也是西安地区罕见,是研究秦人车马殉葬习俗的重要依据。其中K2车马坑发现7组车厢、车轮、车辕等遗迹现象,目前已经清理车马三组,马骨10具,在部分车厢厢体及外立面上有红色漆皮,局部有红漆回形纹以及红漆上饰黑彩。马头、车轴及车厢上有青铜质车马器出土。
“白水四圣”之一蔡伦庙被发现!
10月16日,陕西省文物局消息,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对白水县田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时,找到了蔡伦庙遗址的具体位置。
该遗址位于白水县尧禾镇太香村以北约两公里洛河右岸的槐沟河村,地处偏远,庙址在洛河二级台地上,紧靠断崖,砌石基础裸露外显,地表散落有大量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砖块、瓦片、陶器残片,文化层厚度大约60厘米。早在今年4月,渭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就征集到清代早期“重修蔡侯伦庙碑”(残)。该石碑属于“蔡侯伦庙碑”的下半部,灰色页岩质地,碑宽50厘米,残长55厘米,厚度6厘米,字体为小楷,刻文300余字。从刻字内容判断蔡伦庙属于重建,始建时间不详,立碑时间应在清代乾隆年间,距今260余年。
据了解,“白水四圣”中仓颉庙、雷祥庙、杜康庙至今尚存,唯蔡伦庙早已无存。此次发现的蔡伦庙遗址基础清晰、范围确切,意义十分重大,弥补了白水县四圣庙之缺,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白水县地域传统文化,为县域文旅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白水四圣即与白水县有关的仓颉、杜康、雷祥、蔡伦四位圣贤。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伦造纸,“四圣”文明渊远流长。
陕西文物基本数据: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
6月4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陕西省文物基本数据。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其他25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9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63处。
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长城(分别位于铜川、渭南、延安、榆林、韩城5市17个县市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丝绸之路7个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
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有:党家村古建筑群(山陕古民居)、西安城墙(中国明清城墙)、靖边统万城遗址、神木石峁遗址、西汉帝陵(11座)、唐代帝陵(18座)。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7处,首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25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方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处;国家传统古村落179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9处,历史文化名村38处,历史文化街区64处,省级传统村落484处。
可移动资源方面,全省有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
全省备案博物馆354座,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5座、二级博物馆16座、三级博物馆22座。
革命文物资源方面,全省共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1226件(套)。全省共有各类革命纪念馆76座,依托革命文物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