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不仅对国内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更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如何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数字化转型:机械制造企业的新引擎
江苏中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宗胜在接受“工业互联网世界”&《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机械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加速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机械制造的生产模式,催生了柔性生产线、预测性维护等新兴制造模式,推动着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需求多样化日益明显,个性化定制需求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此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机械制造行业正加速向绿色制造转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

时宗胜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单单是“选择题”,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次,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与内部研发,让企业可以更快响应市场需求,甚至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最后,数字化转型对于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行业产业链长、环节多,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可以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
转型路径是什么?
时宗胜认为,工业互联网赋能机械制造行业的转型路径是一个系统性、全方位的过程,主要可以从技术应用、业务模式创新、产业链协同三方面着手推进。
在技术应用方面,工业互联网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各类设备、产品、工序等数据的实时收集、存储和分析,设备、人员、数据等要素的智能化互联和协同,还能够通过构建数字化工厂和智能供应链,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业务模式创新上,则体现在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企业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等增值服务,将传统产品销售转化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整合产业链资源,开展共享制造、协同设计等新模式;深挖客户需求,拓展金融服务、定制化服务等衍生业务。
在产业链协同上,工业互联网促进了机械制造行业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交互、协同作业和创新。
据时宗胜介绍,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天互联通过定位“平台+标识+场景”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为行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平台层面,中天互联自研的爱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从设备互联、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全链条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例如,赋能启东巨龙石油装备、江苏景泰石油装备等企业打造的设备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设备的无缝互联与实时监控,使得故障预警精确度高达95%,还助力企业构建产业链通系统,引入智能感知与数据集成技术于生产流程中,有效削减人工成本并优化作业序列。
在标识层面,中天互联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机械制造行业提供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和管理能力。通过为设备、产品、工序等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实现了信息的精准识别和高效流通,打通机械制造与上下游产业的数据壁垒,为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场景层面,中天互联深入机械制造行业的各个环节,挖掘和打造了一系列数字化应用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等全过程,例如,在设备运维中,通过设备卫士的远程监控和维护管理,帮助企业实现向主动预防维护的转变,大幅降低了停机时间和维护成本;在能源管理中,能源双碳管理系统通过精细化健康与智能调度,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能耗与碳排放;在供应链协同中,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设计,优化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效率等。
挑战有哪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时宗胜看来,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都面临着技术投入与回报周期长的挑战。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在硬件设备升级、软件系统开发与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资金实力不同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也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难度。
人才短缺是另一个共性问题。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机械制造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十分稀缺。
数据安全与管理也是一大挑战。随着大量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产数据产生,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
时宗胜表示,不同规模企业的差异点也较为明显。大型企业通常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来支持数字化转型,但由于组织架构复杂、流程繁多,极易导致转型过程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大型企业拥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生产体系,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平衡现有业务的稳定和新技术的应用。
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和技术能力的不足是最大的瓶颈,它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中小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不如大型企业,难以招聘和留住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专业人才。此外,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较小,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难以快速显现,这也使得企业在投入决策上更加谨慎。
时宗胜坦言,未来,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和突破方向。
在技术层面,工业互联网将更紧密地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前沿科技。人工智能将实现更精准的生产预测、质量检测和设备维护;5G通信将支持远程操控、AR/VR辅助维修等实时应用场景;边缘计算将提升实时性和响应速度,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极大提升工业数据的挖掘价值,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更高效的生产调度与资源分配。
在绿色发展方面,工业互联网技术将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显著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此外,通过工业互联网连接上下游企业,推动绿色采购、绿色生产和绿色物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工业互联网将促进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高效协同,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效率。同时,包括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多方参与,也将一同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进一步发展。
在安全建设方面,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在行业的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发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生产系统、设备和数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