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毕业生为什么看不上黄埔生?不光因为保定生是黄埔生老师

水墨青花幽梦 2024-12-13 20:29:47

黄埔军校可谓家喻户晓,前几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大多数都得到了重用,然而另一所军校的毕业生却瞧不上黄埔军校毕业生,这所军校就是保定军校。保定军校毕业生为什么看不上黄埔军校毕业生?保定军校学生看不上黄埔生,不光因为保定军校毕业生是黄埔毕业生老师,是多重原因所致,共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保定军校更正规,培养体系更加健全

保定军校成立于1912年,保定军校学员学制两年,开设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辎重兵科等五科。教授的课程也相当齐全,比如外文、汉文、算术、战术、兵器、地形、马术等课程,既有基础课程,又有军事课程。保定军校从建校开始,就学习模仿日本陆军军官的培养体系,教材基本上都是翻译日本的教材,还聘请了大量外籍教官和留日军校毕业生。

保定军校生源更加优质和稳定,保定军校的学员来自陆军中学,陆军中学的学生来自陆军小学。早在清末,为了建设新军,曾效仿日本在各地建设了多所陆军小学和陆军中学,只不过与日本的叫法不同而已,那边叫幼年学校和士官学校。北平和各省各有一所陆军小学,共计19所陆军小学,陆军小学学制三年。北平、西安、武汉、南京各有一所陆军中学,陆军中学学制两年。

陆军小学虽然叫小学,但是与普通小学不同,因为陆军小学主要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当时小学分为初等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和高等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所以只有从高小毕业后才有资格参加陆军小学的招生考试,但也不代表陆军小学就非常好考,当时陆军小学一个省也才一个所,每年招生也就百余人,能考入陆军小学也得高小毕业的优等生。张治中将军曾回忆,他当年高小毕业后报考陆小时,他们县才只有一个名额,人口大县才能分到两个名额,可想而知有多难,张治中第一次报考陆军小学时候也落榜了。当然陆军小学也招收一部分已经当兵的青年,这部分名额比较少,张发奎当年考入陆军小学前已经当兵一年。

当时高小毕业生大多都是十五六岁的青年,陆军小学学习三年毕业后都是十八九的小伙子,陆军中学学习两年毕业后,学员都是20岁的小伙子,从陆军中学毕业还不能直接考入保定军校学习,还得当半年入伍生,先熟悉军营,学习基本的军事常识,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进去保定陆军学校学习。

所以要想从保定陆军学校毕业,在上陆军小学之前,先要在初小和高小学习六年,然后在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入伍实习、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七年半,每一环节都要层层选拔,至少需要十三年半才能从保定陆军学校毕业,其中在军校学习时间长达7年,所以学员毕业时大多数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比如张治中毕业时候已经26岁。

相比于保定军校的层层选拔,黄埔军校前几期学员的选拔就逊色不少,招生考试类似于自主招生,前几期培养方式和培养时间都非常短, 黄埔军校前七期培养时长分别如下:一期生:六个月;二期生:一年又一个月;三期生:一年又三个月;四期生:七个月;五期生:九个月;六期生:一年又七个月:七期生:一年又八个月。黄埔军校前几期正经历东征北伐,所以培养时间很仓促,后面稳定下来后,黄埔也需要在入伍生总队锻炼一年,然后才进入学校学习,学制便成了两年,开设的课程也更加健全。

第二个原因:保定军校毕业生机会更多,占据先发优势

保定军校比黄埔军校成立早二十多年,保定军校毕业生毕业时,好多黄埔军校学生还没学会写名字。保定军校毕业生占据了先发优势,在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北伐期间,北伐军师长以上将领中大多数都是保定军校或者其他讲武堂毕业的将领,此时黄埔毕业生还都仅仅是基层军官,只有少数极其优秀,又深受重视的才担任团长。

抗战初期,23个集团军的总司令当中,就有14位总司令毕业于保定军校,超过一半;35个军团的军团长中,有14位军团长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占到四成左右;90个军的军长中,有37位军长毕业于保定军校,占比四五成;除了少数几个黄埔一期生担任了军长和军团长,其他集团军总司令、军团长、军长大多均有其他讲武堂毕业生担任。从抗战初期爆发至抗战结束,十多个战区中,就有19人担任过战区正、副司令长官,黄埔毕业生当中只有一位当上了战区司令长官。

解放战争时期,保定军校毕业生依然占据着主导,剿总主任、行营主任等战区级司令长官一半以上均有保定毕业生担任,此时也有黄埔毕业生担任了战区级主官,比如杜聿明、宋希濂、胡宗南等人,但也只是少数几人。当然,此时兵团、军长、师长级将领中,黄埔生开始占据主导,特别是嫡系部队的主官基本上都是黄埔毕业生担任。

第三个原因:黄埔军校师承保定军校,黄埔教官中有许多保定毕业生

黄埔军校组建时,黄埔军校的教材就是拿的保定军校的教材,稍微加以改动,还是以保定军校的教材为主,所以也算是师承保定军校,毕竟保定军校办学多年,在教材编写上还是相当成熟的。

另外,黄埔军校组建时,好多教官就来自保定毕业生,比如顾祝同、刘峙、汤恩伯、王懋功、张治中、陈诚,所以保定毕业生也算是黄埔毕业生的老师。后来以黄埔生为基础组建的北伐军中,团以上军官基本上都有这些教官担任,黄埔毕业生基本上都是排长干起。后续虽然黄埔毕业生在提升升,但是也都慢于这些教官。就比如刘峙和杜聿明,杜聿明作为后起之秀,校长就算看好杜聿明,也只能让他担任刘峙的副手,后来为了让杜聿明指挥,又成立了所谓的前进指挥所。

总结:

基于上述三点,保定毕业生基本上一直是黄埔毕业生的上级,自然就瞧不上黄埔毕业生。同样的,黄埔前几期毕业生也瞧不上后面的毕业生。归根结底,还是前面的机会多,占据了先发优势,如果放在同一起跑线,谁领导谁还不一定!黄埔前几期招生少,早早就占据了发展先机,抓住机会的,短短四五年就有从普通入伍生升到师长的,慢点的抗战初期也当了团长,抗战后期也升到了师长。而七期以后的黄埔生,先得再入伍生总队锻炼上一年,再进入学校学习两年,三年就已经过去,毕业后从排长干起,而黄埔前几期,特别是越靠前的机会越多,有一些人三年时间就已经是团长了,胡宗南只用了两年。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