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李明在小区的健身房里锻炼。
他一边跑步一边刷手机,忽然看到关于小米15 Ultra的讨论帖。
他看了一眼分数,不禁笑了笑,心想:“又被DXOMark‘黑’了一回。”不过他也没太当回事,因为他自己的使用体验完全不差。
他倒是好奇,这款手机到底是因为什么被拿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分数?
DXOMark评分是否影响消费者选择?
其实,李明心中的这个疑问不只是他一个人的烦恼。
很多人选手机时都会看看专业评测,特别是DXOMark这样的机构,毕竟当年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不过,近几年,大家对于这些评分的态度开始变得理性。
朋友们常说,评分高不一定真就好用,最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用得怎么样。
对小米15 Ultra的质疑其实折射出一个更大的现象,就是专业评测和实际体验之间的鸿沟。
小米15 Ultra影像实力分析撇开评分不谈,单就小米15 Ultra本身来说,影像实力确实是一大亮点。
李明就是看中这一点才下单的。
无论是日常拍照还是旅行中的大片,小米15 Ultra总能让他满意。
尤其是那次在浦东待了整整14个小时,只为捕捉到黄浦江畔最美的一缕霞光。
手机的变焦功能让他捕捉到远处的一只游船,就好像探清一幅画的所有细节。
对此,李明感慨,不是打分能告诉你这手机到底能给生活带来什么。
DXOMark评分的信任问题即便是这样,李明还是爱研究技术,然而他对DXOMark的评价却越来越抱有怀疑态度。
他的顾虑不无道理:市面上不少人开始觉得这些评测机构似乎在“变味”,他们在评分上的标准可能会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
朋友笑称“充值榜”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李明更愿意关注让人信服的细节。
这样的细节,往往隐藏在详细的评测报告中,是那些真实的用户体验淹没在庞杂信息中的点滴。
影像能力与用户体验的差异说到底,小米15 Ultra被评测机构批评的地方,往往是在视频拍摄这类项目中表现稍弱。
可用过的人都知道,手机的日常应用中,更多时候大家关注的还是拍照功能。
李明所在的圈子大多持这样一种态度:体验比成绩更重要,生活中的应用比纸上的成绩来得实在。
与其说小米15 Ultra在DXOMark翻车,不如说这只是个人偏好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对待体验和工业标准的一种妥协和选择。
不管结果怎样,李明对于这些评分都是一乐。
他看着大家在网上的唇枪舌剑,反而觉得开心。
他常常说得头头是道,像老道的买卖人,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要说选手机,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用得爽。”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经验之谈,更是他所见的市场变化的一种反映。
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中,评分只能提供一种参考。
对于像李明这样的普通用户来说,或许一款手机的好与坏,就在于那无数个用心捕捉的瞬间和来自生活的最佳体验。
评分不过是用来给选择增添趣味,多数人还是更在乎自己手中触摸得到的感觉。
这种视角,未必是一个结论,更是一种选择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