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学者多次指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而合肥作为安徽省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不少人开始讨论它是否有潜力成为下一个杭州或南京。
有一说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合肥有不少优势。
首先,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位于长三角腹地,紧邻南京,距离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也不远,交通便利性为它吸引人才和资本提供了天然优势。
再加上合肥本身就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比如,合肥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的建设,都让合肥在长三角科技创新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外,合肥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落户,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合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2023年,合肥的GDP突破了1.2万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3万元,增速达到5.8%,远超南京的4.6%,这也让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不过,合肥要想真正成为下一个杭州或南京,还需要克服一些短板。
首先是人才问题,虽然合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流高校,但整体人才吸引力与杭州、南京相比还有差距。
杭州有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南京则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质的高教资源,这两座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更强。
其次是产业协同问题,合肥的产业链虽然在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同效应还不够强。
比如,苏州的制造业规模更大,上海的金融和服务业更发达,合肥需要在区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此外,合肥的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提升。虽然合肥正在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并计划到2025年实现“1251”发展目标,但与上海、杭州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合肥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影响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长远来看,合肥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根据规划,到2035年,合肥的常住人口将超过1300万,实际服务人口可能达到1500万,这意味着合肥有望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再加上合肥在绿色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前瞻性,比如骆岗公园等生态项目的建设,让合肥在环保和宜居性方面甚至走在了长三角前列。
如果合肥能继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协同合作,同时在人才引进和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匹“黑马”,甚至超越南京,成为区域内的经济新星。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合肥需要在产业升级、人才吸引、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