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空工业的激烈竞争中,隐身舰载战斗机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高悬于工业皇冠之巅,其研发难度和技术门槛令人望而却步。长期以来,美国的 F-35C 在这一领域独占鳌头,而中国歼 - 35 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2023 年,歼 - 35 正式服役,标志着中国成功跻身全球掌握五代隐身舰载机技术的国家行列,开启了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崭新时代。
歼 - 35 的研发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逆袭史诗。2012 年首飞的 FC-31,最初只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自筹资金推进的项目,既无军方立项支持,也未获得中央财政重点投入。彼时,它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技术上,气动设计带有苏霍伊战机的痕迹,俄制 RD-93 发动机冒黑烟的问题严重影响隐身性能;市场上,歼 - 20 的问世引发外界对其存在价值的质疑。然而,沈飞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以技术迭代为突破口,历经多代原型机的持续改进,最终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动力系统方面,换装国产 WS-19 矢量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达 12 吨,推重比突破 10,不仅解决了黑烟问题,还赋予战机超音速巡航和过失速机动能力。隐身技术上,采用新型纳米隐身涂层、一体化蒙皮工艺以及宽频吸波结构、智能蒙皮技术和等离子隐身等创新手段,将雷达反射面积降至 0.01 平方米级,整机隐身性能大幅提升。航电系统搭载第三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与电子战综合套件,构建起先进的战场感知网络。结构设计上,起落架采用钛合金锻造成型技术,机身复合材料占比提升至 42%,实现了强度与轻量化的完美平衡。
歼 - 35 的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单一领域,更是航空工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成果。从动力系统的弯道超车,到隐身技术的全频段体系构建;从航电架构的全域作战神经网络搭建,到武器系统的智能化弹药革命;从制造工艺的数字孪生赋能精密制造,到适舰性设计的电磁弹射兼容性突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中国军工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歼 - 35 的量产服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与 003 型航母搭配,使中国航母编队制空半径延伸至 1500 公里,有效威慑 “第二岛链”。歼 - 35 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核心技术无法依靠购买和乞求获得,唯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在高端装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当歼 - 35 的尾焰照亮航母甲板,它点燃的不仅是中国海军的深蓝梦想,更是中国从制造强国迈向创新高地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