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儿子厌学叛逆,原来养孩子,父母要懂得把自己当“外人”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9-04 04:47:14

01

儿子今年15岁,开学上初三。

我从来没想到,一直优秀听话的孩子,有一天居然会沉迷网络,无法自拔!

孩子小学阶段,他的作业大部分都是在我的督促下完成的,成绩一直不错。

我也没让他做过任何家务,想要的东西能力范围之内都满足,我就一个要求:好好学习。

但一切都在他升入初中后,有了变化。

刚开始,我认为是换了新的环境,学业难度增加,他一时跟不上导致的。

我立马先斩后奏的给他请了家教,进行一对一的补习。

儿子总是嘟嘟囔囔的说:“我自己能行,不用请,妈妈你根本不相信我!”

我说:“成绩都下降了,你还能行什么?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别辜负我的付出!”

但孩子学习的态度越来越敷衍了事。

就拿写作业来说,磨磨蹭蹭写的很慢,等所有作业都写完,都快11点了。

一开始我还叮嘱他,写作业要提高效率,晚上睡不好,白天怎么会有精神上课呢?

但是,他依旧我行我素。于是,我开始不停说教,要求他端正学习态度。

说多了,就难免控制不住情绪,弄得母子关系每况愈下。

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儿子开始沉迷手机。

在家里总是玩一会儿手机,再写一会儿作业,甚至上课偷拿手机。

他的成绩理所当然的出现了下滑,我的情绪完全失控了,直接抢了他的手机,并告诉他不再被允许拿!

儿子出现了过激行为,像个疯子一样扇自己的耳光,说:“你凭什么拿走我的手机!我就是这样的废物,你别逼我了!”

我当时既心疼又无奈,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为了孩子倾尽所有,而他对我没有感激,只有怨恨?

02

为了找到方法,我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也是在学习后才开始明白:孩子变成这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只是手机的原因。

“现在使用手机的孩子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从一个听话的优秀学生,变成网瘾少年,其中的原因很多,往往跟家长的教育方式失当,以及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有关。”

我开始一点点去探究,去反思,逐渐意识到孩子变化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

1、没有边界感的我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默薇老师跟我说:“爱本无错,错在界限”。

浓度过高的爱,是会伤人的。超过了一定程度后,爱的越多控制也就越多。

举个例子:

孩子刚学开车,方向盘本该就是属于孩子自己来掌控,他需要通过自己去踩离合,刹车,观察路况,控制车速,这个过程可能会剐蹭,走错路,这都很正常。

换位到写作业,不写,写的晚,少写都很正常,这是孩子寻找自我节奏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和体验的,和刚学开车会剐蹭,走错路一样平常。

孩子本该是自己“人生”这辆车的主导者,方向盘是孩子掌控的,在这个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过程中,孩子开车的能力,和对这辆车的责任感和能力感也就发展出来了。

但是假如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爸爸因为担心孩子汽车会剐蹭,担心走弯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方向盘夺了过来,父母来决定车速,刹车,无形中本该孩子体验,尝试,调整发展开车能力的机会就被爸爸妈妈剥夺了。

如果最后孩子不会开车,没有自制力,你说是孩子的原因还是大人的原因?

真正智慧的父母,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不缺席,不吝啬爱的付出;

在孩子需要空间的时候,不占有,不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的人生。

父母只有爱得恰到好处,孩子才能活得独立而有尊严。

2、孩子自我认同混乱,孩子逐渐开始认同“我是不行的”,最终失去了学习自信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同。

他们会在“我是有能力的”和“我是无能的”之间,反复切换,反思试探。

正常的成长过程,是孩子带着全能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然后在外面的世界受挫,产生“我不行”的挫败感。

然后父母承接住孩子的无力,让孩子感受到力量,让孩子明白“做不好依然被爱”,让孩子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

在这个反复受挫,又反复被支撑的过程中,孩子完成自我认同,开始确认“我是有能力的”。

然而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承接孩子的无力。

孩子两三岁,我嫌他吃饭弄得乱,就追着喂。他本来“我能行”的念头被扑灭,变成了“我不好”。

一二年级时,我又嫌他作业写得不好,总是催促叮嘱,作业慢慢变成了“给父母写的”。

上初中,我怕他跟不上进度,又给他请了家教……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投射性认同”:

当父母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强行投射到孩子身上,在高强度的压力下,孩子就会变成父母所认为的样子。最后,自我价值感被摧毁,变得一无是处。

在“我能”和“我不能”的试探中,我不断向孩子投射“你不行”,打压太多,鼓励太少,孩子逐渐开始认同“我是不行的”,最终失去了学习自信。

没有哪一个孩子内心不追求上进,也没有哪一个孩子会“突然”堕落。

厌学、沉迷网络,都是教育方式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

出现问题不可怕,找到问题的根源,深层次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孩子的问题行为,也就不药而愈了。

03

1、树立界限——“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我知道要跟孩子树立界限感,但我感觉这很难衡量,不知道如何把握。

默薇老师给我提了个建议是:

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而是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寄养在你家的孩子。

一个寄住在你家的孩子,你会怎么对待他,他做错事你会怎么跟他沟通,这个尺度也许就是恰当的。

我写了一份放手清单,列了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我的事,从我认为最容易的一个地方去尝试把权力还给孩子。

比如,起床本来就是孩子的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安排,但是如果孩子求助了,请求我叫他起床,如果我方便的话就痛快答应,并且事先沟通好几点叫他,叫几次,叫了不起怎么办。

叫他起床是我界限内的事情,起不起是孩子界限内的事情。

就这样,从一点点小事入手,逐渐放权,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感。

北大才女赵婕说过这样一段话:

“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从来都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而不失温暖的退出。

2、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帮助他找到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对孩子的学习一直是鼓励少,批评多。

我逐渐意识到,把握每一个机会来真诚地赞美儿子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变得非常谨慎,每次开口之前都会深思熟虑。

我会自问:“我的言辞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是激励人心的还是令人沮丧的?”

随着我们母子关系的和谐,他有了显著的成长,他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显著减少,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有序。

我确保及时给予他正面的反馈,为他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渠道,同时也满足了他被理解和尊重的需求。

他开始重新拿起书本,关注班级群里的动态,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展。

终于,这个9月开学季,儿子终于要回到校园!

从厌学摆烂,到主动补习,重拾学习信心,返回校园,这段弯路,儿子和我走了小半年。

后面我也将继续学习,当儿子再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才能科学引导,正确应对,真正帮助孩子战胜困难!

0 阅读:59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