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011】《春秋》的经与传,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史话 2024-11-11 19:00:32

前722年,鲁隐公元年,鲁国史官以编年的形式,用极其简练的行文记载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发生的大事。

记录截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前468年,跨度255年。

上述编年史据说被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典籍,取名为《春秋》。

《春秋》言简意赅,信息高度浓缩。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用一种特定笔法,来表达褒贬之意。这种笔法便是常说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具体拿鲁隐公元年来说,开篇为“元年春,王正月”,然后就到了三月,鲁隐公和某某会盟。自己国家的老大担任国君,如此重要的事情却省略不记。

为什么呢?因为鲁隐公是摄政。鲁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弟弟隐公代掌国君之位,不是正常继位,所以不记。

接着是“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我们前面说过,鲁国是侯爵,并非公爵,死后被人尊为某某公。同样的,郑国尽管是伯爵,郑桓公、郑武公死后也会得到尊崇,这是一个惯例。

但是在郑庄公打败弟弟姬段这件事情上,史官称其为郑伯,不给尊号,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史官认为,郑庄公这事干得不地道,比较阴暗,他们不提倡不赞同,所以要给个差评。

大量的隐藏信息充斥于《春秋》之中,多数人根本看不明白,不解其意。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春秋》,需要进行解释和补充,一些学者开始为《春秋》作传。

春秋三传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也就是说有三个版本,分别对鲁国史官所写的经,进行了内容拓展和诠释。

有了传,历史不仅有了细节,还有了温度和趣味性,将来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后世的史学工作者,通常也会效仿《春秋》,整一整笔法。

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写曹操,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写刘备,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那都是为尊者讳。

写孙权就不一样了,直接来一句“孙权,字仲谋”,在古代等于骂人,只差没说孙权是江东杰瑞。

2800年前,中国文明程度远超世界其他地区,不仅能够官修史籍,而且充分意识到历史记录具有启示后人、规范道德的教育意义。

不客气地讲,同时期的其他人类,能把食物弄熟,别生啃,就算跨入文明门槛了。

至于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亚述、以色列之流,他们上古史都是在扯犊子,谁爱信谁信。

0 阅读:7
春秋史话

春秋史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