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分析未来不被淘汰的10大职业,原来这才是AI时代的铁饭碗

乐人看情感 2025-03-30 14:26:55

年后这俩月,Deepseek和Manus的相继爆火,让很多人慌了神。

AI公务员、AI医生相继出现,过去的铁饭碗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很多人都在想,未来到底什么职业是不可被取代的?

然后,有人去了问了Deepseek,很快这件事就冲上了热搜。

DeepSeek给出的这些职业中,有心理医生,企业高管,作家导演等等。

在它看来,情感、管理、个性化是AI的短板。

而这也是未来我们打工人努力的方向,掌握了这些能力,才拥有了AI时代的铁饭碗。

01

领导力:学着当一个“包工头”。

前几天,和以前的同事聊天。

他说公司领导要建立一个AI部,招一个AI总监,帮助各部门提高效率,替换部分员工。

领导以后可以给AI下指令,AI完成工作。效率又高,人力耗费又少。

现在公司不景气,能省一点是一点。

说完之后,同事有点破防,感觉这个AI总监一到任,第一个就要把他精简了。

未来打工人是没有出路的,唯一有出路的就是这个AI总监——给AI下指令的人。

是啊,以后很多公司可能只需要一两个人就可以了。

一个是给AI下指令的管理者,另一个则是判断AI信息的决策者。

换句话说:打工人最先被取代,管理者可能很难被取代。

万维钢说,未来职场上最难被取代的人是“PI”。也就是:项目负责人。

类似于探险队的队长,社团的带头大哥,手术室里的主刀医生,专案组的组长和电影的导演。

事情是在PI的带领下做成的,其他人则是接受PI调用的工具。

在过去,我们的职业训练是掌握一项技能,当一个趁手的工具。

但是未来大部分人都要学会去当一个“PI”,学着去调用工具,去独立决策,产出结果。

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的时代即将来临,要想不被淘汰,每个人都要学着做自己的领导。

1. 包工头思维

不要当小工,不要当瓦工,不要当粉刷匠,学着去当一个调用各类“工具人”的包工头,这才是未来的核心能力。

2. 百宝箱思维

万维钢说,决策力的核心,是掌握不同的思维模型,比如:奥卡姆剃刀、汉隆剃刀、邓宁克鲁格效应。这些都是好用的决策工具。把大脑当成一个百宝箱,箱子里的思维模型越多,你的决策就越快,越靠谱。

3. 啄木鸟思维

在未来,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AI就可以做到,发现问题,却需要一个人独具慧眼,多观察,多思考,脑子千万不能犯懒。

02

共情力:穿上别人的鞋子。

讲个笑话:

有一天晚上,福尔摩斯带着他的助手华生去露营。

半夜,福尔摩斯把华生推醒了。

福尔摩斯说:你现在看到了什么?

华生:我看到了星空。

福尔摩斯说:那意味着什么?

华生:“从神学上看这个星空代表着上帝创造宇宙的构思是如何宏大;从哲学上看那就是宇宙是如此浩瀚,又是如此有序;从文学上看那一颗颗星辰都代表着一个个的神,满天其实都是诸神。”

福尔摩斯实在受不了了,“你这个笨蛋,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看完以后,你一定会心一笑。

在这个段子里,华生就是AI,福尔摩斯则代表人。

AI没有肉身,所以只能说一些宏大的、概念的东西。

它无法感知冷暖,感受晴雨,它永远缺乏一种能力——“具身认知”。

人的感情、感触,是通过肉身得来的,人的认知,是有肉身的感觉打底的。

这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最大的区别。

帐篷丢了,AI看到星空,看到宇宙,看到人生意义,福尔摩斯却会在寒风中痛骂:谁偷了我的帐篷!

宏大的概念固然正确,但是无益当下。

肉身的感受固然微小,但却更有温度。

所以,未来护士、心理医生,临终关怀师,这些需要投入大量情感,付出大量情绪劳动的职业,是无法被取代的。

机器无法和人共情。

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东西,千万不要丢掉它。

感性在未来会变成一个褒义词,共情力更强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发展。

1. 打开耳朵,闭上嘴巴

把听我说,变成听你说,学会倾听,学会接纳,不评判,不打断,不揣测。

2. 穿上别人的鞋子

尝试视角反转练习,定期代入他人角色,模拟他人行为,尝试用其价值观解释合理性。

3. 建立能量补给站

过度共情他人会大量消耗自己的能量,通过冥想、正念、亲近大自然,定期为自己恢复能量。

03

个性化:活出自己的“人味”。

前几天,看到某刊物的编辑气急败坏地在公众号上“挂人”。

他们前阵子做了一个主题征稿,收到了全国各地许多人的投稿。

结果经过机器甄别和人工复核后,发现很多人的稿件是用AI生成的。

他们平台早就严禁用AI稿件投稿,却依然有这么多人顶风作案,不得已,编辑只能把他们挂出来警告。

很多人可能觉得AI比人厉害,为什么要拒绝AI的稿件呢?

但就目前来看,真的是高看AI了。

网上很多爆火的AI文字,其实是人自己写的,某些不良博主假借AI之名来抄袭而已。

真正AI生成的稿件,没有人味,只有AI味。

初看是惊艳,看多了就反胃了。

AI讲一个人哭了,不会就写哭,会写成:泪滴在第三粒纽扣摔成六瓣冰花。

一般人描写加班就说:改ppt到半夜,累得眼都花了。

AI描写加班会说:

屏幕蓝光在视网膜投射出谵妄的嬗变,光标拖曳墨迹,把未眠的指纹烙进年轮第六圈。

AI推崇极繁主义,爱用生僻字,喜欢堆概念。

好的文章,讲究的是深入、浅出、共情。

这些AI都做不到。更何况是那些前无古人的创见。

刘震云就说:AI只能把以前的东西融合,可以根据《西游记》写出《东游记》,可以根据《红楼梦》写出《青楼梦》,但是却写不出《一句顶一万句》。

莫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

AI搜索概括能力很强,但是它说的话都似曾相识,无法创造出有个性的语言。

所以将来作家要多体验特色的生活,多锤炼个性的语言,让自己的作品成为AI模仿的对象。

不要高估AI,文字的背后是人。千人千面,千人千文。

AI的文章是千篇一律的快餐,而作家的文字是特色的小炒。

提升自己的感知力,独特性,把自我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才能生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是所有艺术创作者、文字工作者最大的护城河。

1. 信息轻断食

每周定时给自己断网,不要被算法塑造,不要被AI裹挟,通过独处、反思、记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2. 保留“不靠谱”的能力

罗振宇说“不靠谱”才是未来人与AI竞争的核心能力,机器太过完美的时候,天马行空,不循规蹈矩的想象力,才是我们作为人的唯一证明。

3. 拒绝社交僵化,走出去

不要一直待在家里,去多交朋友,多经历事情,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才是一个人独特性的来源。

AI还蛮有意思的,在给完不被替代的职业之后,它很贴心地给了我两条风险提示。

一个是警惕伪安全区,另一个则是注意职业升级。

没有什么职业是绝对安全的,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未来,传统的程序员会大量减少,但是AI训练师的岗位会大量增加。

就像是外卖行业诞生外卖员一样,AI也会在未来诞生无数相关的伴生职业。

比如:AI解释员,负责审核AI决策是否正确;AI维系者,确保人工智能不会造成安全问题。

时代在往前走,淘汰的是那些躺在过去不愿前行的人。

AI时代,瞬息万变。

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学会与AI共舞,才是一个人最靠谱的铁饭碗。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0
乐人看情感

乐人看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