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是毛泽东下的一著大胆的险棋。
正如当初毛泽东主席设想的那样,此著棋会出现三种结果。
一种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又撒出大別山再返回太行山,这显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种是付出了代价依然站不稳脚,但是要在大别山周围坚持斗争。
这显然也是极其危险的,想想小诸葛白崇禧的三十万大军都够刘邓大军折腾的。
第三种就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总之,毛泽东的这一步棋就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生的战略,横竖都是一笔大损失。
想想,出发时十二万多人,到达大别山后仅剩下五万余人,牺牲了近七万人,最后撤离大别还是五万余人。
而如果就南渡黄河后,不进入大别山,就在鲁西南与华东野战军相配合作战呢,也许还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因为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随即就发起了鲁西南战役,还歼灭国军五万多人,同样也把战火引到了国统区。
所以,要说千里跃进大别山,其实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仅仅拖住了白崇禧的三十万大军。
再说,按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内斗心机,他那三十万大军不会轻意渡黄河进攻解放区。
所以,要是当时如果是让陈粟大军实行跃进大别的任务,说不定粟裕还会来个四改中央战略,不进大别山,就在中原作战。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受挫后,将战略布署从全面进攻改为了重点进攻,大军直指陕北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
此时,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火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减轻解放区的压力,并打乱国民党的军事部署。
于是,1947年6月30日,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约150公里的地段上强渡黄河。
这一行动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渡河后的刘邓大军迅速发起鲁西南战役,经过28天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5.6万余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
随后,部队在郓城、定陶、曹县一带进行短暂休整,于8月7日,刘邓大军又兵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征程。
大军远离根据地,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
如渡河困难、缺粮少药、地形复杂等。
特别是部队在涉过黄泛区时,黄泛区是一片汪洋,道路泥泞,行军十分艰难。
脚下是没入膝盖的淤泥,头上是国军的飞机轰炸,后面还有追兵,但是部队还是冒着炮火坚持前进。
部队渡过沙河后,为了加快行军速度,部队轻装前进,将部分重型装备炸毁或者掩埋。
接着又强渡汝河,当时国民党军已在汝河南岸布防,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在这种险象环生的情况下,刘邓大军坚决执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奋勇突破汝河防线。
最后是强渡淮河,当部队到达淮河时,恰逢河水上涨,国民党军认为刘邓大军难以渡河,追兵迟缓。
刘邓大军却迅速找到浅滩,徒涉淮河,成功进入大别山地区。
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终于胜利到达大别山地区,这一路奔袭,可以说是又一次“湘江血战”。
到达大别山后,刘邓大军立即展开战略布置,激极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政权。
粟裕曾经三次提出建议并改变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并且每次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946 年 6 月,毛泽东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要粟裕率华中主力西移作战。
指示华中野战军15个团的主力向淮南出发,配合山东主力进攻蚌埠。
粟裕接到命令后,与华中局其他同志分析形势,认为抽调华中主力到淮南,苏中根据地可能有失陷的危险,且苏中还保不住,淮南作战也将处于不利局面。
经慎重研究,华中局领导人联名致电中央,建议将华中主力留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
中央对他们的建议很重视,毛泽东经过考虑,同意华中部队暂缓调动。
并于7月4日作出了“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的批示。
随后,粟裕就在苏中地区打出了七战七捷的盛大战果。
另外,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吸取了张灵甫被歼的教训,实行密集靠拢大兵团进攻的战法。
这样一来,致使粟裕几次想包围国民党军孤立之敌的行动失效,难以达到分割敌军围歼的目的。
为了缓解华中野战军在山东的压力,并为今后中原战略设想,军委命令刘邓指挥中原野战军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作战,两军之间作战略配合。
粟裕分析局势后,又一次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地区打大仗的建议。
中央也再一次接受了粟裕的建议,随后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有效的牵制了国民党的军队,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再一次是在1948 年 1 月,中央提出让华东野战军主力向江南跃进的战略设想。
粟裕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认为在当时的局势下,华野主力留在中原地区作战更为有利。
他第三次又向中央“斗胆直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为了了解粟裕的战略设想,这次毛泽东还亲自到达华东野战军的司令部,当面与刘伯承、粟裕商讨攻打济南的战役构思。
经过研究讨论,毛泽东再一次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最终收回了华野主力向江南跃进的命令,并调整了战略布局,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就算像毛泽东这样的大战略家,他的战略构想可以说多次都没有粟裕考虑的周到仔细,最后不得不按粟裕的战略构想实行,关键是还次次获胜。
在所有的将帅中,粟裕算是一个从不唯命是从的将军,在大战面前,他首先是按自己的设想计划实施,而且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所以,要是换成让粟裕率军跃进大别山,说不定粟裕会创造出四改中央军令的传奇佳话。
李万军
绝对会
用户10xxx26
答案是不会。因为那就是一个舍己为大局的战略,没有啥讨价还价的余地。
用户15xxx53
陈粟都是具备远离中央,独立率部作战的经验的,战场上绝不拘泥于上级命令,灵活运用战术,所以华野才能发展成为第二大的战略集团。失去了高敬亭以后,我们在大别山区就少了一颗钉子。对进入大别山区事前准备不足,特别是情报工作准备不足,我军整个行动中十分被动。对国民党军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抗战前,也是刘邓敢放弃重武器的根本原因。
用户14xxx39
粟主动杀敌决不避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