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显示屏之战,日本为什么第一个出局?

琼花碧草意迷 2025-01-08 19:12:32

2024年9月,有消息称苹果下一代iPhone SE将采用OLED显示屏,且今后新的iPhone机型大概率不会再使用传统的LCD显示屏。

作为苹果核心LCD供应商的夏普和日本显示器公司,极有可能因此被踢出果链,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或许有些朋友还记得,日本显示屏曾有过无比辉煌的时期,当时100台电视中有94台的屏幕产自日本,10部iPhone里就有7块显示屏由日本供应商提供。

然而如今,日本面板行业似乎厄运连连,工厂关闭、订单流失等坏消息不断,日本制造仿佛在近年一蹶不振,渐渐走下神坛。

那么面板行业究竟是怎样的呢?

CRT显示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自那时起,面板就一直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从常见的手机、电视机,到先进的战斗机、航母战情中心显示屏,面板作为最基本的人机交互界面,广泛渗透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ICT领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ICT设备的主要成本来源。

以55寸UHD电视为例,显示屏成本占物料总成本的64%,Apple Vision Pro的显示屏成本占比更是超过50%,iPhone 16 Pro Max的显示屏成本占比也达到16%,与镜头并列第一。

面板行业的市场规模十分庞大,据统计已超过1470亿美元,并且有望在2032年达到2950亿美元。

尽管面板的技术含量相对而言不算特别高,但它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创造收入的能力,却是先进半导体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堪称是众多从业者的衣食之源。

因此,单从经济层面来看,面板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远超先进半导体。

总之,面板行业虽算不上是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但无疑也是极为重要的存在之一。

面板行业的发展历程颇具戏剧性,其兴起于美国,在日本得以壮大,不过并未因中国的崛起而走向终结,至今仍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

1947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视机,并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主导了CRT显示器时代。

后来,RCA发明了新一代LCD面板,却因研发成本过高、态度傲慢以及惧怕风险等因素,放弃了后续的研发工作。其他诸如摩托罗拉、AT&T、惠普等大型企业也在这一领域遭遇挫折。

美国企业最终未能将LCD技术商业化,从而错过了整整一代技术发展的机遇。

相反,日本敏锐地察觉到了液晶屏的巨大潜力。

夏普收购了RCA的相关专利,并于1973年推出了全球首款使用LCD的计算器。

同年,精工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可显示6位数的LCD电子手表,松下、东芝等日本电气公司也纷纷涉足该领域。

而且,日本企业在面对高昂的研发支出时,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在本土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LCD产业链。

1992年,IBM发布了全球首款采用彩色LCD的笔记本电脑,LCD的市场需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日本面板企业也因此获利颇丰。

1994年,日本液晶屏的产能占据全球的94%,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从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建成了25条大批量生产线,其中有21条位于日本。

于是,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战自然而然地蔓延到了面板领域,双方互征关税。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以及行业自身处于低谷等因素,日本企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而在此时,又有一股新的力量——韩国,加入了这场竞争,给日本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日本在面板行业的成功经验给韩国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三星和LG分别在1984年和1987年涉足该领域,现代则在1988年成立了LCD事业部。

自1995年起,面板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夏普在1998年的利润率仅为1.4%,同比下降了50%。由于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所有日本企业都大幅削减了资本投入。

然而,三星和LG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开展反周期投资,即便连年亏损也坚持兴建产线,甚至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也未曾停止,持续蚕食日本的市场份额。

到了1999年,三星和LG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18.8%和16.2%,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

自此,LCD行业正式进入了韩国企业主导的时代,飞利浦、苹果、IBM等企业纷纷抛弃了原来的日本供应商,转而与韩国公司合作。

2001年,韩国企业的总体市场份额超过了日本,成为了LCD时代的新霸主。

金融危机之后,日本被迫向中国台湾的企业开放了部分技术许可,结果不但未能反哺本土企业,反而培养出了一批新的竞争对手,甚至在技术上被反超,上演了一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闹剧。

残酷的现实让日本制造商意识到,在电视屏幕等大型面板领域继续竞争已无意义,于是他们开始转向中小型面板市场。

这一策略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需求。

2012年,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主导下,索尼、东芝、日立和松下将各自的LCD部门合并,成立了大名鼎鼎的日本显示器件公司,即JDI。

2015年,iPhone的LCD屏有70%来自日本供应商JDI,JDI也曾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屏幕制造商。

但好景不长,随着新一代OLED技术的出现,日企的好日子似乎走到了尽头。

2024年6月,OLED在全球智能手机显示屏市场的占有率突破51%,首次超过LCD。

然而,在OLED领域,日本企业全面落后,毫无竞争力可言。中韩企业在手机OLED屏市场的总占有率几乎达到了100%,日本企业根本无法从中分得一杯羹。

2023年,JDI的销售额仅为巅峰时期的25%左右,智能手机屏业务已被划归为非核心业务。曾经的行业巨头夏普在不恰当的时机斥巨资建厂后,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由于连年亏损,公司的主要业务似乎已变成了出售股份和变卖资产。

2024年8月,夏普旗下的堺显示器产品公司全面停产,而它是日本国内电视用大型液晶面板最后的坚守者。

随着SDP的关停,日本本土的电视用LCD产线彻底清零。日本面板行业的发展历程,仿佛是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面板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上世纪90年代,面对美国的持续打压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企业信心受挫,未能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高强度的研发,导致技术逐渐落后。

在1997年之后,除了夏普、日立和三洋继续投资3.5代和4代产线外,其他日系企业都放弃了LCD产线。

而此时进入该领域的韩国企业,起步就是5代产线,双方在竞争之初就拉开了巨大的技术差距,日本企业遭受了残酷的降维打击,只有夏普通过隔代研发的模式勉强维持了一定的优势。

在经营模式上,部分日企也存在问题,导致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例如,东芝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直接放弃了升级LCD技术,选择了SED路线,最终的结果也正如其糟糕的决策一样。

还有些日企误判了自身的能力,比如索尼迷信自家独有的特丽珑技术,不愿放弃CRT技术向LCD转型,直到2005年韩企的竞争压力迫近本土时才开始转向LCD。

此外,日本政府对面板行业的支持也较为有限。反观韩国企业,凭借韩国特色的政府与财阀合作模式,大量投入资金,全然不顾亏损,将日本企业打得节节败退。

时至今日,日本的面板企业仅在少数几个细分领域还保留着一定的竞争力,而在更多领域则濒临绝境,仿佛变成了当年的RCA。这或许也算是因果循环,半个世纪前种下的因,如今终于结出了相应的果。

当然,韩国也未能一直得意下去,几年之后,它也和日本一样,感受到了来自我国的强大竞争压力。

曾经,中国在面板领域的地位微不足道。

2004年,中国大陆企业在LCD领域的全球份额几乎为零,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72%,OLED的市场份额也从2014年的1%增长到如今的51%。

尤其是在LCD领域,京东方、TCL华星、惠科等企业长期稳定在前三的位置。市场份额的不断集中,使得中国企业在该领域拥有了巨大的话语权。

国内面板厂商也并未满足于现状,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同样有着自己的积累,至少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

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的面板行业已逐渐衰落,但日企在产业链上游仍然具备强大的实力,例如佳能尼康的光学科技、佳能OLED的蒸镀机、日立金属的铁镍合金等,这些都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国内企业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话说回来,作为面板行业的初代霸主美国,其实美国政府也曾试图复兴本土的面板制造业。

在特朗普的上一个任期内,富士康曾计划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兴建一座LCD厂。

州政府起初在口头上给予了税收优惠、环境豁免等支持,但由于美国本土供应链残缺不全,无法提供关键的原材料,也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再加上州政府人员变动导致经商环境不稳定,原本承诺的支持大幅缩水,最终这个被特朗普吹嘘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项目以惨败告终,只留下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弃厂区。

如今特朗普虽再次上台,但恐怕短期内不会有面板企业愿意在美国进行复兴计划。

文本素材来源@虎嗅APP的音频内容

1 阅读:328

评论列表

dengiblove

dengiblove

1
2025-01-12 22:08

除了国产的东西它就没有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