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机,随手划拉几下,一堆VIP会员标签闪得人眼晕。好不容易找到一部能看的剧,等过漫长的一分钟广告,画面里全是生面孔,追剧的欲望瞬间就被浇灭了。
这样的经历是不是特别熟悉?
是啊,电视机慢慢成了家里的摆设,落灰的不只是它,还有那些曾经让我们如痴如醉的好演员。
2023年,《狂飙》横空出世,张颂文、孟宇、高叶这些"老面孔"突然爆火。一时间,网上都在刷:"好演员的春天终于来了!"可真的是这样吗?
且慢高兴得太早。
放眼望去,娱乐圈看似一片繁荣,可实际上正经历着最"贫瘠"的时期。好演员的春天,也许只是昙花一现。毕竟,多少年才能出一个《狂飙》?市场永远追逐流量,而不是演技。
有人说现在是好演员的春天,我看是"运气好的好演员"的春天。大把的实力派仍在经历着凛冽的"寒冬"。
瞧瞧那些消失的老戏骨们,哪个不是演技超群、代表作无数?可如今呢?
有的在烂片堆里打转,有的干脆无戏可拍,更有的靠着每月4000块的退休金养老。这哪是演员的下场,简直是行业的悲哀!
翻开这些老戏骨的履历,哪个不是光芒万丈?可他们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到底是得罪了谁?
说起来,这事还真得从几位老戏骨的故事说起。他们中有人不肯向资本低头,有人坚守艺术理想,有人为家庭淡出影坛,可结局都差不多——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里,慢慢被边缘化。
这群人,不是不够优秀,而是太"倔强"。他们坚持演技至上,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成为资本的玩偶。可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他们的坚持反倒成了"原罪"。
看看现在的综艺节目,那些网红、流量明星占据了大半江山。再看看热播剧,"小鲜肉"们的演技还在线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市场却有自己的规则。
有人说:这届观众不行。错了,是这个时代抛弃了那些坚持本心的好演员。
这么说吧,如果现在的娱乐圈是一场大戏,那些老戏骨就是被赶下台的主角,而台上的新演员,还在手忙脚乱地排练。
这样的局面,到底是谁之过?是固执的老戏骨,还是浮躁的市场?或者说,这就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让我们从李保田的故事说起,看看这位"戏霸"是如何被时代推向角落的......
不向资本低头的"倔强派"——李保田
看过《菊豆》的人,大概都忘不了那个与巩俐飙戏的杨天青;刷过《宰相刘罗锅》的观众,一定记得那个聪明滑头的刘墉。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都出自同一个人——李保田。
他曾是张艺谋的御用男主角,是圈内公认的实力派,获奖无数,风头一时无两。可就是这样一位好演员,却被媒体贴上了"戏霸"的标签,最后更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啥情况?这事说来可有点意思了。
在娱乐圈,有人自称大明星,有人自称演员,可李保田是个另类,他给自己的定位是"艺术家"。这可不是自吹自擂,而是骨子里的执着。
说他"戏霸",是因为他对戏的要求近乎疯魔。一个镜头拍几十遍?那都是常事。在他眼里,戏就是天,不完美就是罪过。李保田自己痛快了,可跟他合作的人都快被逼疯了:"谁能受得了这么个较真的主儿啊!"
可较真归较真,人家演技是真的绝。那些经典角色,哪个不是他一遍遍琢磨出来的?
但要命的是,这份执着最终坑了他自己。
记得那年拍《钦差大臣》,原本30集的剧本,资本方为了多赚钱,硬是往里面灌水改成了33集。这事让李保田怒了:糊弄观众?那可不行!
结果呢?他一怒之下把制作方告上了法庭。好消息是他赢了官司,坏消息是13家影视公司直接把他拉入了黑名单。这下可好,得罪的不是一家两家,是大半个影视圈。
换别人可能就服软了,但李保田依旧我行我素。当其他明星前仆后继地接广告的时候,他连正经八百的酒类广告都不接:"我又不喝酒,凭啥说这酒好喝?这不是骗人吗!"
你说这人倔不倔?但仔细想想,这哪是倔,分明是一个艺术家的操守。
可惜,在这个以利益为上的年代,这样的操守反倒成了"原罪"。名和利都救不了"清高"的李保田,不过看他那副淡然的样子,估计他也不在乎。
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曾经那个不惜跪着求李保田接戏的导演不见了,那些愿意为艺术等待的制片人也不见了。剩下的,是一个不愿向资本低头的"倔老头",和他那些被尘封的经典作品。
这故事听着是不是特别魔幻?但在今天的娱乐圈,这样的事一点都不稀奇。你看,同样是"倔脾气",魏宗万和李幼斌的际遇,也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魏宗万和李幼斌这两位老戏骨,他们的故事简直就是娱乐圈两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赚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月4000多块钱工资够生活就行。"这话要是搁在当下这个明星日进斗金的时代,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这就是魏宗万的真实写照,朴实得让人心疼。
提起魏宗万这个名字,年轻人可能有点陌生。但要说他演的司马懿、高俅,那可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三国演义》里那个城府极深的司马懿,《水浒传》中那个睚眦必报的高俅,演得那叫一个入木三分。
到了晚年,他还在《爱情公寓4》里演了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洪七爷,证明老戏骨就是不一样,什么角色到他手里都能玩出新花样。
可你猜怎么着?就这么个演技派,当年可没少吃苦头。就因为长相老又丑,愣是被边缘化了好多年。最艰难的时候,他蜗居在一间只够放张床的出租屋,一住就是十几年。
再看看李幼斌,他的故事更有意思。
半生好剧无人知,一部亮剑天下闻。《亮剑》播出后五年,重播次数高达3000次,就连播出十年后偶尔露个面,收视率照样能冲进前五。李云龙这个角色,简直就是给李幼斌量身定做的。
但这个角色带给他的,不只有名声,还有一道难以跨越的标签。
说起来还挺悲哀的,李幼斌在《亮剑》之前也演过不少好戏。27岁就能演活《死证》里40多岁的师长方树森,在《横空出世》里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出研制原子弹的决心。可这些角色,都被李云龙的光环给盖住了。
如今,《亮剑》都播出18年了,可观众对李幼斌的印象还停留在李云龙身上。"李云龙之后再无经典",这话说的,让人心里直打鼓。
无奈之下,李幼斌也开始在"烂片堆"里打转。《反恐特战队》《生死狙击》,都有点消费李云龙形象的嫌疑。说白了,这也不能全怪他,大环境如此,总得养家糊口不是?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两位老戏骨的遭遇特别讽刺?一个甘于清贫,一个陷入恶性循环。殊途同归的是,他们都被这个浮躁的时代给抛弃了。
不过要说起选择,还得看看濮存昕。这位老戏骨的选择,或许才是最让人心酸的......
说起濮存昕,就不得不提他那句让人心酸的话:"影视作品中没有适合我的工作,我演的东西也没有人喜欢看。"这话听着像自嘲,却道出了老戏骨们的共同心声。
可濮存昕当年也是响当当的主儿啊!《闯关东2》《三国演义》《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哪部不是叫好又叫座?人家是真有本事,能把千人千面演得活灵活现。
但就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濮存昕做了个让圈内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淡出娱乐圈。
为啥?就因为父母双双卧病在床。
当时可把导演们给愁坏了,上赶着找他合作,可人家态度坚决:不拍!守在父母病榻前的日子里,濮存昕把那些诱人的剧本和片酬,统统推了个一干二净。
这一推,可就不得了。
等他再想回来的时候,发现娱乐圈已经"变天"了。没有流量的他,就像个"过气"的老古董,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但濮存昕并不后悔。与其在流量为王的影视圈里打转,他宁愿回到话剧舞台。在那里,没人管你有多少粉丝,只看重你有多少实力。
这是实力派的"天堂",在这里,不用被捉弄,不用被骚扰,不用为了迎合市场去演不喜欢的角色。有的只是纯粹的演技,和对表演艺术的追求。
或许是经历得多了,也或许是年纪大了看得透了,濮存昕现在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演员这个身份发光发热。在这个名利场里,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老戏骨的遭遇,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艺术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恐怕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听完这些老戏骨的故事,是不是觉得特别魔幻?
李保田因为较真被封杀,魏宗万甘于每月4000块退休金,李幼斌陷入烂片困局,濮存昕选择回归话剧舞台......他们的遭遇,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下娱乐圈的生态。
说白了,现在的市场就是这么现实:有流量就有戏拍,有热度就有资源。至于演技?抱歉,不在考虑范围内。
好演员难觅踪影,好剧本更是稀缺。你看,《狂飙》火了,张颂文火了,但这样的好剧、好演员能有几个?
有人说:"现在的观众审美不行。"错了!观众的眼睛向来是雪亮的。问题在于,资本的选择权重过了观众的话语权。
本来吧,演员就应该靠演技说话。可现在呢?数据造假、热搜控评、流量至上,搞得人心浮躁。那些坚持演技的老戏骨,反倒成了"不合时宜"的另类。
这么说吧,如果把娱乐圈比作一个大染缸,那些不肯随波逐流的老戏骨,就是那一抹经不起褪色的本色。
但话说回来,娱乐圈真的就只能是这样吗?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感叹这些老戏骨的遭遇,而是思考如何让这个行业回归本质。毕竟,演员的价值,从来都不应该用流量来衡量。
让我们期待这个行业能够早日回归理性,期待那些还在坚持的老戏骨们能被善待,更期待有朝一日,演技能重新成为评判演员的唯一标准。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