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导师阵容一个个闪闪发光,看着是挺热闹的。可是,仔细一瞧,哎,不少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这搞得观众们心里直犯嘀咕,这节目还能信吗?
好多综艺节目,选导师都喜欢挑那些名气大的,好像谁粉丝多谁就能当导师似的。 专业能力?那是什么?好像不太重要。
这到底是为啥? 难道就因为流量?为了热度? 观众们也不是傻子,这么糊弄我们,能行吗?
我最近刷微博,看到不少网友吐槽。 比如有个网友说:“某些导师全程都在划水,点评没营养,还不如让我来!” 还有网友说:“看某些节目,感觉导师比选手还菜,真是尴尬癌都犯了!” 说的真是一针见血!
想想看,这些“伪导师”们,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呢? 空有一身名气,却没点真本事,这能带给选手什么? 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咱们先说说杨晓培老师。导演出身,转行当导师,这跨度有点大吧? 专业性能保证吗? 不少人觉得,她更像是来镀金的。
再看看孟美岐,选秀出身,自己唱歌跳舞挺厉害的,但当导师,对选手的指导,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毕竟,经验和实力还是欠缺不少。
华晨宇的音乐风格很独特,但原创作品好像不太多,点评也比较玄乎,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和真正有经验的导师,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丁太升老师,点评风格犀利,有时候甚至有点“毒舌”。 但是,他自己作品的影响力,感觉跟他的点评声量不太匹配。
这几位“伪导师”,共同点就是:名气大,专业能力……emmm,就有点悬了。 这说明了什么? “伪导师”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水可深着呢!首先,资本运作在作祟。节目组为了流量,为了赚钱,更看重明星的吸金能力,而不是他们的专业能力。 其次,观众也有一定的责任,审美疲劳了,对节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对那些“伪导师”的容忍度自然就低了。 再者,导师这个身份,现在已经成了明星们提升自身价值的敲门砖,所以,很多实力不足的明星,也纷纷来凑热闹。 最后,监管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伪导师”泛滥,后果很严重!节目质量下降,观众体验变差,误导观众的审美,甚至打击了真正有实力的导师的积极性。 这不仅破坏了综艺节目的生态,更损害了观众对综艺节目的信任!
那怎么办呢? 首先,节目组得加强审核机制,别光看名气,更要看实力;其次,节目质量要提升,别再一味追求流量;再者,观众也要理性评价,别盲目跟风;还有,媒体也应该加强监督,曝光那些“伪导师”;最后,明星们也要自律,提升自身实力,别让名气蒙蔽双眼。
总而言之,重建信任,规范发展,才能让综艺节目重回正轨,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节目内容! 大家觉得呢? 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