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境内,有着一尊号称“世界最高的青铜佛像”,当时在建立之初就花费了十二亿的人民币才将其建造出来,当正式营业的那一刻确实是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场景,但随着时间的不断退役景区的人却是在不断的变少,甚至有的游客还吐槽,景区里面的水都“喝不起”。
建立之初
当时间来到1997年的时候,随着政策的实施,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在这股浪潮之下,天瑞集团的掌舵人李留法在其中脱瘾而出,作为一名拥有信仰的“佛教信徒”,李留法的心中一时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想要凭借着这股浪潮,在当地打造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一座最高的青铜佛像,通过这个“噱头”不仅能够牵动当地的旅游产业,还能够展现出自己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但如何实现这个想法一时间又成了问题。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留法遇到了佛教当中声望和修行都非常高的释延佛大师,李留法也是将自己的所有想法倾盘托出讲给了对方,而他的这个想法也是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随后有着共同信仰的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去完成这独一无二的壮举。
在刚刚开始打造这座这座“世界之最”的时候,李留法也是倾尽所有,不惜进行大量投资,只为了建成这个“世界第一”,后来经过计算,为了建造这个最高的青铜佛像,李留法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十二亿的人民币。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12亿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一笔费用足以在众多领域轻松的掀起惊涛骇浪,直到1997年的时候,这座大佛开始正式动工,同时为了能够保持工程的重量,李留法从选材开始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对后续的建造工艺,也是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中建筑青铜佛像所用到的青铜、黄金等材料都是李留法精挑细选的,甚至参与建造的工程团队,也都是他从四面八方请来的行业佼佼者。
最终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座世界最高的青铜佛像,才被展现到了世人的面前,这座高达208米的巨型佛像,巍峨耸立在当地的群山当中,俯瞰着芸芸众生,后来为了给这尊大佛“开光”,李留法还特意邀请了108位得道高僧前来诵经祈福,场面之宏大,也是让不少人叹为观止。
随着中原大佛的建成,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座“世界之最”的风采,一时间,中原大佛景区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李留法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但让李留法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大佛景区的游客数量开始逐渐减少,曾经的辉煌也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冷清,后来有“神通广大”的网友,经过调查以后,解开了中原大佛衰落之谜......
中原大佛的“硬伤”
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过度商业化”,在中原大佛建成初期,为了吸引游客,李留法曾承诺景区将免费开放两年,但这个承诺并没有兑现多久,景区便开始收取门票,而且价格还不低。
刚开始的时候,中原大佛的门票价格是66元,虽然不算便宜,但考虑到大佛的规模和名气,大多数游客还是能够接受的,可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李留法的野心也开始膨胀,他无视游客的感受,将门票价格一路飙升至199元,涨幅高达200%。
如此高昂的门票价格,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游客来说,出门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感受不同的文化,而不是为了花高价钱去看一个“大铜像”。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除了高昂的门票,中原大佛景区内的其他收费项目也令人咋舌,例如,乘坐景区内的观光车、购买香火、甚至只是摸一下佛脚,都需要额外付费。
这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行为,让游客们感到自己被当成了“待宰的羔羊”,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形象和口碑,除了过度商业化,中原大佛景区的另一个“硬伤”是缺乏文化内涵。
很多游客来到中原大佛景区,原本是希望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结果却大失所望,景区内除了那尊巨大的佛像,几乎没有任何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景点或活动,游客们来这里,除了拍照打卡,似乎找不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虽然规模没有中原大佛这么宏大,但因为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反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在这些寺庙里,游客们可以聆听法师讲经说法,可以学习佛教礼仪、可以抄写经书,甚至可以体验禅修,真正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
反观中原大佛景区,则更像是一个披着佛教外衣的“主题公园”,缺乏灵魂和内涵,自然无法留住游客的心。
“垂死挣扎”?
面对日益惨淡的经营状况,中原大佛景区并非没有做出过努力,例如,为了挽回游客,景区曾将门票价格从199元下调至120元,但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中原大佛景区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降低门票价格就能解决的,佛教是一种倡导慈悲、智慧、平等的宗教,其核心价值观在于教导人们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然而在这个景区,众多网友看到的却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看不到丝毫的佛教精神,同时也是有不少的游客反映,中原大佛景区内的服务态度差,设施不完善,例如缺少休息区、餐饮点等,导致游览体验不佳。
并非个例
中原大佛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宗教场所开始尝试与商业模式相结合,试图在信仰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过度商业化的泥潭,最终损害宗教场所的形象和声誉。
例如,曾经香火鼎盛的少林寺,近年来也因为商业化问题饱受争议,从注册公司到海外建寺,再到高价门票和天价香火,少林寺似乎已经偏离了“清修之地”的初衷,变成了一个名利场。
无独有偶,位于浙江普陀山的普济寺,也曾因为高价售卖“平安香”而引发舆论质疑,据报道,普济寺内最贵的“香王”高达6.8万元一支,令人咋舌。
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位于四川成都的文殊院,就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商业化模式,在院内设有素食餐厅、茶馆、书店等,并且其价格也是十分的亲民,并不会做到“劝退”的地步。
但最重要的还是,文殊院将所有收入都用于寺院的维护和公益事业,同时文殊院还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的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开展线上弘法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关注佛教文化。
文章信源:
河南省旅游局2018年7月6日---尧山—中原大佛景区
中国新闻网2014年9月29日---中原大佛开光六周年祈福法会 百余位高僧参加
《凤凰周刊》2011年9月2日---中原大佛之争 高僧与首富谁有景区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