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去世,享年90岁整。
这位出生于以色列、在战火中长大的学者,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人性的研究当中。他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奥巴马曾公开表示自己是其忠实读者,埃隆·马斯克、杰夫·贝佐斯、拉里·佩奇等行业大咖,都是他的学生。
卡尼曼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界。他创造性地将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在一起,提出了颠覆传统的“前景理论”,并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在近年来十分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他的理论为思维链、大模型训练和微调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2011年,卡尼曼出版了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思考,快与慢》。在书中,他通过大量一目了然的实验和有趣案例,系统阐述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快速、直觉的系统1和缓慢、理性的系统2,进而为理解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风靡全球。它被誉为心理学领域的“国富论”,被《金融时报》评价为“有关人类思维最伟大、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而在AI大模型所给出的“人生必读十本书”的书单里,无论是Deepseek、kimi、豆包还是ChatGPT,《思考,快与慢》全都榜上有名。

来自不同AI大模型所推荐的“人生必读十本书”页面,《思考,快与慢》均排在榜单前列
早在2012年,中信出版就推出了《思考,快与慢》的中译本。十多年来,无数读者在它的帮助下,打破了传统的认知偏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了更明智的选择。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版本在翻译上并不尽如人意,成为不少读者的遗憾。
为了纪念这位学术巨擘,也为了弥补之前的遗憾,在卡尼曼逝世一周年之际,中信出版联合其生前指定中国区唯一审校人、曾就职于卡尼曼实验室的赵佳颖教授,推出新版《思考,快与慢》。新版充分吸收了读者的建议,对全文进行了修订和重译,即将于今年5月同大家见面。

重译版书封监修中,非最终版本
重译其书,再忆其人。今天,让我们在“快思考”与“慢思考”的碰撞中,再度审视世界、生活和自己。
01
成长于战火中的人性洞察者
享年90岁的卡尼曼,出生于动荡的二战前夜。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化学家,后来在战争期间不幸被捕。
一次宵禁时,小卡尼曼很晚才回家,路上遇到一名身穿纳粹党卫军黑色制服的德国士兵招手让他过去。
按照当时德国人的规定,犹太人必须将六芒星的徽章佩戴在衣服上。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这个耻辱的标志,卡尼曼将衣服反着穿。
出乎意料的是,那名德国士兵非但没有为难他,反而抱着他举起来,用德语热情地说着话,并打开钱包取出一张男孩的照片给他看,另外还给了他一些钱。

这件事连同之后四处逃亡的经历,在卡尼曼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逐渐意识到,无论是那些没能及时逃离的犹太人,还是那个没能认出他犹太人身份的德国士兵,人类总是会一再地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而这也成为他日后走上心理学研究之路的契机。
1969年,还在以色列任教的卡尼曼结识了同为犹太人的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由此开启了两人延续十多年的合作历程。
在合作期间,他们先后提出了“小数定律”“锚定效应”“前景理论”等新颖的理论模型,特别是“前景理论”,对当时在经济学中十分流行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这一理论在日后被不断扩充和演绎,最终构筑起行为经济学的主体框架。

卡尼曼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并摘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首个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此殊荣的学者。遗憾的是,他的老搭档特沃斯基,已在六年之前与世长辞。
02
勤劳的“快思考”与懒惰的“慢思考”
卡尼曼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双系统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听到一声巨响后,马上转头望向声音的来源,或者在商场里比较两款手机的综合性价比。在前一种情境里,我们几乎是“下意识”地做出反应,而在后一种情境里,我们则需要聚精会神地“动脑子”,才能选出称心如意的商品。

“下意识”和“动脑子”的区别,反映出我们思维当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
卡尼曼将前者称为“系统1”,它是一种自动而快速的思维模式,运行起来基本无须费力。后者则被他称为“系统2”,不仅运作起来比较缓慢,而且需要我们主动集中注意力,否则其运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那些人和动物共有的先天技能,系统1还包括了一些因为长期练习而变得快速且自动化了的思维活动。比方说,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读出广告牌上的字,也能脱口而出1+1=2。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直觉”。

事实上,在我们所有的决策当中,只有不到10%来自系统2,剩下超过90%的部分则由系统1来处理。从这种意义上说,“快思考”无疑是勤奋的,而“慢思考”则懒惰了许多。
但在很多时候,直觉却总是给我们的认知带来偏差。
一个最普遍的例子,就是所谓“光环效应”。当我们喜欢一个明星时,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喜欢ta所做的一切,即使有些事冷静下来看其实是我们所讨厌的。

偏差可以发生在一切思维情境之下:估计数值的大小、判断事物的因果、预测未来的发展……我们之所以难以规避偏差,是因为直觉发生错误时,我们的主观感觉与直觉正确时相差无几。我们都笃定地认为:我的直觉在给我强烈的肯定与信心,我要这么做决定了。
直觉的误判,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卡尼曼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其他人有偏见而自己没有、自己比其他人更加明智,不能对自己的盲目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更大的错误。
同时,他也鼓励我们:“知道偏差的存在,是战胜偏差的第一步。”
03
真实的人类不是“理性经济人”
20 世纪 70 年代,大多数社会科学家认同两种人性观。其一,人是理性的,人的想法通常也是合理的。其二,人的非理性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可由恐惧、爱恨等情绪来解释。在此基础上,经济学家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认为理性决策者会在风险情境中通过计算各选项的“期望效用值”,选出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但在卡尼曼看来,这种理论并不能完全定义经济活动中的人类行为,人既非完全理性的,也非完全自私的,其偏好一点儿也不稳定。由此出发,他和特沃斯基创建了“前景理论”,震撼了当时的经济学界。
“前景理论”包括四个核心观点。首先,人们评估结果的优劣并非基于绝对水平,而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如现状、预期或过去经验)。
其次,损失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因而人们会极力避免损失,甚至为此承担更大风险。
第三,在面对确定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也就是所谓“见好就收”。但在面对确定的损失时,人们却倾向于风险寻求,也就是所谓“赌一把翻盘”。
最后,人们对概率的感知是非线性的,我们往往高估中彩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却低估各种中高概率事件。另外,0%和100%这两个极端概率会被我们赋予极大的权重,而中间概率则被扭曲。

以前景理论为标志,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行为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支,辐射金融、营销等各大商业应用领域,就连股神巴菲特也从卡尼曼的思想中获益颇丰。
04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在《思考,快与慢》的最后,卡尼曼谈及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幸福。
“幸福”,这个词汇是如此地模棱两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但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幸福与你的情绪有关,是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活着时的当下感受。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幸福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但其实生活满意度没有那么重要,决定它的往往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金钱、地位、声望……这些因素会提高你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但并不会让你更加幸福。
经过卡尼曼的大量实验与研究,他发现,影响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交关系。当你爱的人也爱着你时,当你的同事不仅仅是工作对接人更是伙伴时,当你的身边有你爱的家人和朋友时,你就会更加幸福。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故事。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于从金钱获得幸福感的存款分界线平均是7万美元,根据年龄、欲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上浮或下调。低于这个金额会让人感到窘迫,而高于这个金额的数值并不会让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所以,与其利用系统1盲目地追求金钱、地位与物质,不如慢下来,用系统2认真思考,与自己对话。我需要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该如何撰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05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远比对世界的无知更致命”
《思维,快与慢》的首个中译本,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这个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载体,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的确,人工智能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思考速度,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得以进一步拓展自己对世间万物的认知。然而,正如卡尼曼所忠告我们的那样,“思维的速度并不代表质量”。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人性中种种偏见与弱点,我们只有在快与慢的平衡中,方能逼近思维的真相,做出更清醒、更无悔的人生选择。
卡尼曼的离去不是思想的终点,而是一场永恒对话的开端。值此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正式推出《思考,快与慢》重译版,邀请你加入这场对话。

新版本对全文进行了修订和重译,相较前版,这一版的译文风格更加流畅易懂,概念诠释更为严谨精要。
无论你是新读者还是老朋友,我们都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如“饮水机旁的闲谈”般舒适的阅读体验,找到人生的真谛,收获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