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铁勺与军被
新生军训第一天,小周对着豆腐块般的军被发怔。同宿舍的山东小伙王磊利落地示范叠被技巧:“这和揉面一个道理,得讲究个力道均匀。” 话音未落,班主任张老师推门进来,这位曾在五星级酒店掌勺的大师傅,此刻正盯着他们的内务:“灶台要干净,生活也要利落。”
实操课在第二天拉开帷幕。当小周颤巍巍握住炒勺时,张老师突然按住他的手腕:“拿勺不是握笔,掌心空着,手腕发力。” 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翻炒声中,小周渐渐发现,那些在军训时学到的纪律性,正悄然化作灶台前的专注。有次他偷偷瞥向邻组,见几个女生正用尺子量切配的土豆丝宽度 —— 这是学校 “标准化教学” 的日常。
三个月后的深夜,实训楼的灯还亮着。小周第无数次揉着面团,准备参加学校的 “面食创意赛”。面粉沾了满脸,他却浑然不觉。隔壁班的李姐突然探头进来:“试试加蜂蜜水,我家祖传的秘方。”
备赛期间,学校请来了非遗传承人赵老爷子。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捏出栩栩如生的面花,边示范边念叨:“手艺得有根,你们年轻人得把老祖宗的东西接住。” 小周偷偷把这句话记在笔记本扉页,那上面还贴着他第一次炒出合格鱼香肉丝时拍的照片。
大师的灶台与少年的梦
学期末,学校请来了米其林餐厅主厨。当这位银发老外操着蹩脚的中文示范分子料理时,小周的眼睛亮了。他没想到在这所职业学校里,既能学到油泼面的地道做法,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烹饪理念。
课后,主厨拍着小周的肩膀:“你的刀工有灵气,要不要试试低温慢煮?” 这句话像颗种子,让小周在选修课里疯狂钻研西餐技术。他的笔记里渐渐多了英文术语,实训服口袋里总揣着本《食材分子学》。烟火里的未来
毕业展那天,小周的展台围满了人。他用分子料理技术重塑的 “长安八景宴” 惊艳全场,评委里甚至有省烹饪协会的会长。张老师站在人群外,看着曾经笨手笨脚的少年如今从容讲解菜品创意,眼里满是欣慰。
“下周去北京实习?” 王磊递来两瓶冰镇酸梅汤。两人蹲在操场边,望着夕阳下的教学楼。小周想起入学时张老师说的话:“灶台就是厨师的战场。” 此刻他突然明白,这战场不仅锻造厨艺,更锤炼心性。
暮色中,实训楼依旧灯火通明。新生们的翻炒声混着老歌《西安人的歌》飘出来,小周摸出手机,给老家的父母发消息:“我在新东方挺好的,明年带你们尝尝我做的创意泡馍。” 远处钟楼的钟声传来,和着厨房里的锅铲交响,编织成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关于成长的烟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