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年龄”的束缚,重新接纳自我

麓屿心言 2025-02-10 19:28:54

晚上在听《万山之巅》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也一起听一听,之前我在SOUL写了很多我生活的回忆,更多是接近散文随笔的风格,但随着我在SOUL派对上听到更多人的心理沟通和困惑的内容,我想结合我自己的心理7年执业经历去分享一些我对我们日常困惑的一些看法。

正如这首歌歌词里的第一句,每个人都心中都有一座山峰。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山峰。学历、工作、择偶、组建家庭、世俗评价等等等等。

而这些山峰恰恰让我们仿佛活在被各种标签定义的“楚门世界”。每个年龄段,社会都预设了剧本: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这些标签看似路标,实则无形地束缚我们。我们被困在年龄的框架里,难以活出真我。可能很多年里,我们都为了向儿时或者成长中的我们所遇到偏见与委屈要做大量的努力去证明---我不是。

而这恰恰成为了一种 “自我实现的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当我们相信“XX岁就该XXX”的社会预言,这种信念便会悄然影响我们。 最初,这只是个我们害怕应验的“预言”,但因深信不疑,它会扭曲认知,激发焦虑,最终塑造行为, “预言” 便真的“应验”了。  例如, “35岁职场瓶颈期” 的预言, 或许就困住了许多本可以持续发展的人。

当我们提前内化"中年失业"的恐惧,其职业选择会无意识地向短期收益倾斜(如追逐热门行业而非深耕核心技能),这种行为模式反而加速了预言实现。波士顿咨询的追踪研究显示,持续进行正向年龄认知训练的实验组,其45岁时职业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出73%。

而另一个山峰---原生家庭,则是我们最初的 “镜子”。 父母作为 “自体客体 (Selfobject)”, 他们的回应方式塑造了我们最初的自我感。  早期镜映 (Early mirroring) 至关重要。  积极的镜映,让我们体验到 “被理解、被肯定、被重视 (Validation)”,  建立起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反之,负面镜映则可能导致 “自体虚弱 (Self-weakness)”,  让我们更容易受外界标签左右,  甚至不幸“实现”负面的年龄预言。

临床案例显示,持续遭遇情感忽视的儿童,其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出现发育异常。比如当孩子展示绘画作品时,父母长期报以冷漠反应,会导致其眶额叶皮层多巴胺释放机制受损。这种缺陷在成年后表现为:即便取得成就,依然会陷入"冒充者综合征",因为大脑奖赏系统无法生成真实的愉悦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自证陷阱,明明我们很好,可以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体验,但我们会自我束缚,觉得被别人评价后的我们才是真正自己,而真正的自我又渴望撕破这层标签,于是冲突与证明轮回不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了这里。

当下,如果我们可以觉察到年龄标签、  “自我实现的预言”  以及早期镜映的影响,那么这是挣脱束缚的第一步。

当静下心来,我们作为旁观者去看以往我们的这些人生“剧本”,倾听内心的真实声音,进行 “自体关怀 (Self-care)”,  探索真切的自我需求,而非盲从社会标准。认可自己,毕竟在过去的每个选择和难关初,真正陪伴我们成长,闯出来的正是那个跌跌绊绊的自己。

给自己一些时间、给自己一点信心,花不是被催熟的,当自然条件允许,花自然会开,如果太艰难,那就跟着我一起往前走吧。

0 阅读:0
麓屿心言

麓屿心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