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罗曼丽莎说 2024-12-23 18:07:31

1895年3月14日,甲午战争输了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带着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旨意,到了日本马关。

李鸿章这一趟来是要跟日本谈判的。在大清帝国,李鸿章属于“联日”派,他在外交上一直秉持“外须和戎”的主导思想,对列强都是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

所以这一回到日本,李鸿章还是打算拿他这个想法去“与虎谋皮”,跟日本人谈判。

李鸿章没想到,日本人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一张嘴就要清政府把大沽口、天津、山海关这些地方割让出去,还得让清政府赔偿日本他们所谓的“打仗损失”,要赔三亿两白银呢。

李鸿章心里明白,要是答应了日本人,那国人的唾沫星子肯定能把自己给淹死,所以一直不敢答应。

日本有些所谓的“激进派”,看到李鸿章不打算在条约上签字,就派人去暗杀他。暗杀没成功,不过李鸿章还是受伤了,差点把命丢了。

枪击事件发生后,日本想挽回国际形象,就把要求的赔偿金额稍微降了点。李鸿章被吓得不轻,再也不敢违背日本人的意愿了,于是就在日本人拟好的《马关条约》上签了名。

这一回的暗杀事件,让李鸿章看清了日本人的真实嘴脸。

听人说,在签完条约回国的途中,李鸿章对身边的人长叹一声说:“日本人的野心大得很,根本喂不饱,他们肯定还会和中国打仗的。要是想让中国以后没有祸患,就得先把日本给灭了!”

不管李鸿章说这话是出于啥目的,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也该彻底明白自己“联日”的想法有多荒唐了。可惜啊,这个“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后悔得太晚喽。

【一、】

“明治维新”过后,日本很快就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当时清王朝越来越衰败,就被日本盯上了,在1870年左右,日本先后入侵了我国的台湾地区和琉球地区。

1870年10月的时候,日本派使者来到中国,想要逼清政府答应让日本也能分到西方列强在中国得到的好处,结果被清政府给拒绝了。

于是日本的使者就找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经过一番威逼利诱后,李鸿章给清政府上书说:“日本离苏浙也就三天的路程,他们精通中国文字,军事力量比东边其他国家还算强一些,正好可以联合起来当外援,不能让西方人把日本当成他们的势力范围。”就这样,他提出把日本当作清政府抵御西方列强的外援这种主张。

在李鸿章极力支持下,清政府最后和日本签了《中日修好通商条约》。李鸿章专门在条约里写着:“两个国家既然已经交好,肯定得互相照应。要是别的国家偶尔有不公平或者轻视的情况,一得到消息,就得互相帮忙,或者在中间好好协调处理,来增进友谊。”

李鸿章有这样的表现,实际上并不出乎人的意料。

大家都知道,李鸿章是靠着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发迹的。1862年的时候,他受命前往上海跟太平军打仗,就在这个时候,他和英法美那些国家的侵略者有了联系。

因为“战功很是卓著”,他在官场一路高升,做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把控着清廷的军事外交大权。

李鸿章镇压人民的时候可不含糊,但是在对外方面,他就是个奴性满满的软骨头。每次对外交涉,他都一直是妥协投降的态度,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尽了,可他就因为这样还得到了侵略者的喜爱呢。

1874年的时候,日本出兵来侵略台湾了。李鸿章压根就没瞧出日本人的野心,还一个劲儿地主张跟日本妥协呢,他给同治皇帝上书说:要是跟日本开战的话,“恐怕这就是中国和外国开始乱起来的开端,会出现战争不断、灾祸连连的情况”。

要是中日打起来了,列强就会趁机加紧侵略中国,所以就主张对日本让步,搞“联日防俄”。

李鸿章抱定妥协求和的方针,他一边命令负责台湾防务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只扎营操练就行,可别马上打仗挑起事端”。

一边拿出他的求和办法,说开放台湾,再给日本赔款就行了。在他的操控下,同年十月,中日两国订立了不平等的《北京专条》。

中法战争随后就爆发了,李鸿章一直觉得中国“兵力少,军饷缺,海防又薄弱,可千万不能轻易说打仗”,得尽力保住“和平友好的大局”。

老将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这可是威震中外的大胜利啊。可那李鸿章呢,他根本就不支持前方的将士接着乘胜追击。相反,他把这个胜利当成向侵略者妥协投降的资本,还提出了“乘胜即收”这种荒唐的想法。

1885年6月9日在天津,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了《中法新约》,这就使得法国在咱们国家广西、云南两省有了投资、修筑铁路之类的特权。

李鸿章的“出色表现”,使得法国人在战场上没拿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居然拿到了。

中国人民抗法战争取得的胜利成果,就这么被李鸿章送给法国侵略者了。这种结局很奇怪,以前从来没发生过,法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会这样,可这事儿是真真切切发生了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李鸿章的妥协政策导致的。

【二、】

李鸿章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里阐释过他的“联日”想法。他觉得日本离中国很近,还比清政府厉害不少,所以跟日本搞好关系就能阻止日本来侵略中国。

和日本把关系搞好了,就能防止日本跟西方列强勾结。要是把日本人给得罪了,没准儿他们就和西方列强勾结在一块了,这样对大清就更没好处了。

在奏折里,李鸿章还心存幻想,想着能联合日本去应对列强呢。起码在中国被列强侵略的时候,日本能站出来在中间调和一下。

李鸿章没料到,他那种妥协退让的做法,根本没法让日本放弃对华侵略和扩张的企图。1874年5月,日本就肆无忌惮地派兵侵略台湾了。

1879年4月,日本再次宣称要吞并琉球,还把琉球改成了冲绳县,这就把它扩张的野心暴露得彻彻底底。李鸿章知道这事儿后特别震惊,可他不敢对日本强硬起来,只能装不知道,默认了日本侵占琉球的情况。

日本把琉球吞并之后,有人就跟清政府提议,撤回驻日的使节来表示抗议,并且在沿海各省布置兵力做好打仗的准备,再把琉球重新夺回来。

但李鸿章对这个建议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跟日本进行了“据理驳诘”这种外交抗议。这么一来二去的,在李鸿章不作为的情况下,琉球就变成日本的一部分了。

李鸿章怕朝廷怪罪自己,就又给朝廷说了他的“主意”:“日本看不起咱中国,咱就先忍着,等它自己出问题……中国地大物博,只要能一直耗着它,就不怕赢不了。”

要是真打算在这个时候对外出兵,对方也许会孤注一掷,拼尽全力联合西方人,大量借洋人的钱,到处购买船炮来跟我们拼命,这可算不上是好计策。还不如做好自己的实事,别到处声张更好呢。

从这封奏折来看,这时候李鸿章对日本人的野心也算是有了些认识。他跟幕僚薛福成讲过,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俄国而是日本,“与其给日本很多好处,可日本又不能帮咱抵抗俄国,还不如稍微给俄国点好处,这样咱就能靠俄国来震慑日本呢”。

眼瞅着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李鸿章心里明白,这个岛国贪得无厌,很难满足,于是就有了不再联合日本的想法。

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折里第一次这么说:“这个国家近年来改变了旧的制度,开始学习西洋的兵法,仿照建造铁路火车,增设电报、煤铁矿,自己铸造洋钱,还派很多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技术工艺。它跟英国人偷偷地结成一伙,势力一天比一天大,野心可不小,这实在是中国长久的大忧患……”

【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清廷里有“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李鸿章觉得应该全心搞“海防”,还把防备日本当作“海防”的头等大事。

这表明李鸿章到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意识到日本对中国存在威胁了,不过他又觉得日本不会立刻就变成清政府的对头,对日本加以防备不用“太着急”,认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来处理日本的问题。

在清廷里,不同意李鸿章这种想法的人,实际上有不少呢。

甲午战争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有人提议清政府主动去打日本,给日本来个狠狠的打击。可是李鸿章特别害怕敌人,觉得清军打不过日本,只能用外交办法对付日本,还说“打一百次赢一百次,也不如不打仗就赢了,这才是对付外国的好办法”。

李鸿章这种对日的方针,说得好听是积攒力量,其实就是卖国求安的做法,毕竟李鸿章也明白,清政府压根儿就没有变法图强的决心。

他没看到,中国要是还不加快近代化进程,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法立足生存了。

事实表明,李鸿章那种对日求和的策略,根本没法实现不打仗就获胜的目标,只会让日本人越发张狂,把他们的侵略之手一步步更多地伸向中国。

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没多长时间就打赢了。清政府没办法,只能让李鸿章到日本去“谈判”。这种“谈判”啊,根本就是明摆着投降,这事儿,李鸿章心里比谁都明白。

日本靠着跟清政府签《马关条约》,占了中国大片土地,还拿到清政府一大笔赔款,在这场战争里大发横财。得了好处后,日本人变得更贪心了。

之后在1900年参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行动,1904年又挑起日俄战争,到了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时候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而这所有的根源呢,都跟日本人在甲午战争里轻易就捞取了中国的好多利益有关系。

甲午战争打输了之后,李鸿章就把沙俄当作清政府的“救命稻草”了,指望沙俄出来让日本把侵占的中国领土还回来。作为交换,中国答应沙俄在中国东北修路、开矿。

《马关条约》也损害到了俄国在远东的利益,所以沙俄就和德、法两国一道,让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了中国。

这一回的“得手”,让李鸿章很是自满,居然还提出了“联俄拒日”的想法。

1896年,李鸿章借着去莫斯科参加沙皇尼古拉一世加冕典礼的机会,跟沙俄签了《中俄密约》。他在给光绪帝的奏折里,把这个条约夸成是“能确保起码10年的和平”。

李鸿章肯定知道,俄国人愿意帮清政府出面干涉日本是有自己目的的。

俄国不让日本侵占东北,可不是因为俄国多有“正义感”,而是俄国一直想把东三省变成自己的地盘,所以才不许日本来侵占。

《中俄密约》签了之后,东三省就成了俄国人的势力范围,这也给几年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隐患。

《中俄密约》签了以后,西方列强就跟着俄国学。他们在中国借着“租借”的名头占土地,划分势力范围,又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四、】

李鸿章对待日本的方针,和对待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方针有很大差异。

李鸿章一直觉得,英、法这些国家离中国挺远的。他就想啊,这些国家不太会来抢清政府的地盘,它们无非就是想捞点好处,所以呢,李鸿章就尽量不让清政府跟英、法这些欧洲国家起冲突。这就是全部的原因所在了。

李鸿章始终觉得俄国是清政府最大的祸害,为啥呢?从19世纪中叶起,俄国就占了中国好多领土,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北那可是气势汹汹的。

所以呢,李鸿章老是想跟日本联系,一起去抵制俄国。可是,随着日本侵略的野心一点点露出来,李鸿章也察觉自己失策了。然而,他没去采取有效的补救办法,反倒想靠外交手段,拉俄国来制衡日本。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方针,在历史的验证下是失败的。

李鸿章掌握着北洋新军,因为太依赖列强来调停,很长时间在军事上都是消极应战的态度。结果甲午战争的时候,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也宣告了李鸿章对日政策彻底失败了。

甲午战争打完后,李鸿章也发觉是这么个情况。他懊悔地讲:“在国际上根本就没什么外交,全看自己有没有本事。就好比交朋友,双方都得有差不多的条件。我想和他结交,他也得想和我结交,这样才能谈得上是朋友。要是自己一点地位都没有,光指望别人帮忙,就算有再多的说法,也都没什么用!”

梁启超是这么评价李鸿章的失败的:“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在梁启超看来,清政府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失败,李鸿章脱不了干系。

梁启超觉得,日本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还在一个劲儿地扩军备战呢。可李鸿章一直都没看透日本的野心,对双方力量的对比也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老是过于依靠列强,还不断被列强敲诈。

战争一打起来,在军事部署和指挥方面就不断出错,最后惨败收场,这也宣告了其对日政策彻底失败,这人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李鸿章卖国,光绪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李鸿章签《中俄密约》的时候,他就大骂李鸿章:“这是把老祖宗发家的地方一下子卖给俄国人了!”可李鸿章有慈禧撑腰,光绪帝就算对他不满,也没辙。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之后,慈禧就让庆亲王去跟侵略者议和。

但八国联军表示,只跟李鸿章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了那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打这起,中国就彻底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了,李鸿章也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帮凶、走狗。

当年11月,李鸿章在国人的一片痛骂声里离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五、】

毛泽东说过:“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勾结起来,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时候,中国人民就在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了。”李鸿章呢,就是伟人说的那种帮凶。

李鸿章说过日本,他说:“中国要是想没有后患,就得把日本给灭了。”

但他也就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一辈子都没为这话做过任何实在的事儿,反倒把大清花了几十年心血建成的北洋水师,给送到日本人手里去毁了。

镇南关打了大胜仗之后,全中国的军人和老百姓都看到抗法战争要胜利了。可就李鸿章一个人,他提出“乘胜即收”,让各个部队停止打仗,撤回军队。

前线的将士们听到消息后,“全都又气又恨,气得直握拳头,拔出剑来砍地,不停地愤恨咒骂”。老将冯子材满腔愤怒,上书请求“杀掉主张议和的人”。全国上下的爱国人士也都纷纷写诗作词,狠狠地骂李鸿章,说他就是清朝的秦桧,他提出的“停战撤兵”和秦桧命令岳飞从朱仙镇撤兵简直一模一样。

《马关条约》签了之后,全国上下对李鸿章骂声一片。

辽东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是痛哭流涕的,都悲愤得不想活了。台湾的老百姓呢,还发出檄文,大骂李鸿章是“贼臣”,说他“没廉耻,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出卖国家,简直得罪了天地祖宗。”

全国上下都在唾骂,李鸿章吓得像只没了家的狗一样惶惶不可终日,连向朝廷禀报的胆量都没了,只能让美国人科士达代他向朝廷复命,还让科士达代表他去办移交台湾的手续。

这几年,网络上冒出来好些给李鸿章“翻案”的文章。

这些文章的观点是,李鸿章让清王朝在列强的压迫间隙里又撑了几十年,这让日本不敢对大清发动全面战争,所以李鸿章根本不是卖国贼,而是个“大忠臣”,甚至当时的西方人都把李鸿章看作“东方的俾斯麦”,将他视为“十九世纪三大伟人之一”。

可从民族大众的角度来讲,李鸿章这人一点血性都没有,胆小怕事,不敢往前冲。

不敢跟人家打,也不敢强硬起来,就知道一个劲儿地退让,到最后打输了还得赔钱,这不是卖国贼是啥呀?李鸿章光想着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不把中华民族的真正利益当回事儿。面对侵略者,他就一个劲地让步,签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要反抗、要战斗,他肯定就是个卖国贼啊。

我有个朋友以前跟我说,咋现在网上有给秦桧、李鸿章这种人洗白的文章呢?要是不把历史上这些卖国贼洗白,那现在的卖国贼可咋整呢?仔细一琢磨,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