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4月19日】 在通明湖畔的晨曦中,一群特殊的“跑者”改写了马拉松历史——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21.0975公里的极限测试,揭开了仿生科技产业化的新篇章。20支中国团队携18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同台竞技,最终身高1.8米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这场赛事中,机器人摔倒后自主复位、无头状态坚持完赛的震撼画面,与人类跑者的汗水共同浸润赛道,勾勒出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7时30分,南海子公园南门响起不同于往日的发令枪声——金属关节的嗡鸣替代了跑鞋摩擦地面的沙响。天工Ultra以拟人化奔跑姿态率先冲出,其仿生膝关节每步屈伸角度精确至0.5°,12公里/小时的初段速度引发观众惊叹。然而真正的考验出现在17公里处:在9°坡道接右转弯道的复合地形,这台55公斤的机器人因重心偏移轰然倒地。技术团队仅用157秒完成关节复位与系统自检,当它重新站起时,传感器数据显示其步频主动降低15%,步幅缩短20%,以更保守策略完成最后4公里。
赛道的戏剧性不止于此:松延动力N2机器人在冲刺阶段遭遇头部组件脱落,却依靠腿部惯性导航模块继续前进,最终以“无头勇士”姿态冲线;身高仅75厘米的“小巨人”虽配速0.7米/秒,但在碎石路段展现出超预期稳定性,其柔性足底传感器实时调整压强分布,达成零摔倒记录。
这场马拉松实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压力测试舱”:
动力系统:天工Ultra的仿生肌腱关节采用石墨烯导热层,配合涡流风冷技术,将电机温度稳定在45℃±2°,实现4小时持续输出;
运动控制:清华“夸父”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框架,在消耗同等能量下步速提升22%,其足端触觉反馈系统每秒处理400组地面数据;
结构设计:钛虎T170以48公斤机身承载170厘米身高,碳纤维骨骼架构使抗扭强度提升至传统结构的3倍;
环境交互:灵宝CASBOT SE的550TFLOPs算力单元,在赛事中完成137次动态避障,包括突然闯入赛道的媒体无人机。
值得关注的是,90%参赛机型搭载国产自研关节模组,其中宇树G1的旋转执行器精度达0.01°,松延动力N2的液压驱动系统响应速度突破5毫秒。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在精密传动领域正式跻身第一梯队。
赛事工程师透露,21公里赛道积累的387TB数据,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燃料:
康养革命:0.8米高的“巴音布鲁克”机器人凭借跌倒自恢复技术,已在上海养老院完成300小时无监护陪护测试;
工业革命:小海机器人的模块化关节支持快速更换抓取臂,其2小时续航能力助力比亚迪工厂实现焊装车间全无人巡检;
救灾革命:神农机器人负重10公斤通过模拟废墟,其多光谱成像系统在粉尘环境中成功定位生命体征信号;
情感革命:青心Orca的“情绪引擎”能通过32个关节表达7种基础情绪,正在儿童自闭症干预治疗中开展临床测试。
北京市科委同步宣布,沿赛道建设的“人形机器人极端环境测试基地”将于2026年投用,模拟-40℃极寒、暴雨、电磁脉冲等复杂场景,加速技术商业化验证。
当完赛机器人集体亮起象征胜利的蓝色指示灯时,一组数据照亮产业未来:中国仿生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300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形成三大创新集群,70%参赛企业估值超10亿元,23项核心技术进入PCT国际专利申请。赛事数据显示,68%的机器人完赛率远超50%的预设目标,证明中国智造已突破“实验室玩具”阶段。
产业观察家指出,这场马拉松实质是具身智能的“成人礼”——当机器人能在开放环境中持续运动2小时以上,意味着导航、感知、控制三大系统的深度融合。随着国产大模型逐步接入运动控制系统,2026年或将迎来服务机器人量产元年,届时家政、医疗、教育等领域将出现首批规模化应用。
通明湖的粼粼波光中,这些钢铁跑者留下的不仅是21.0975公里的轮胎印记,更是中国高端制造向智能时代跃迁的足迹。当人类选手与机器人并肩冲过终点线,一个关于协作而非替代的新叙事,正在赛道上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