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东风着陆场,刺骨的寒风裹挟着细沙,无情地拍打着每一寸裸露的皮肤,远处依稀可见几盏昏黄的灯光,在无垠的黑暗中闪烁,如同迷失在荒漠中的萤火虫。
我国的神州十八号飞船在这里安全着陆,这样的情景看的所有人都热血沸腾,但当返回舱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底部却发出显眼的火光,随后便掀起大量的烟尘。
要知道美国飞船在返航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如美国所导致的吗?
火光四溅的“回家之路”:神舟十八号返回地球技术解析
神舟十八号的返回,并非简单的“坠落”,而是一场精密操控的“太空芭蕾”,它需要经历五个关键阶段:分离、制动、再入、减速和着陆缓冲。
每一个阶段都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首先飞船需要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这就像“断脐”一样,标志着飞船正式踏上返航之旅。
随后飞船的推进舱启动发动机进行制动,为返回舱减速,这如同汽车刹车,将飞船从高速运行状态逐渐减慢,使其脱离原有轨道开始向地球靠近。
接下来便是惊心动魄的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以极高的速度冲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返回舱外部温度急剧上升,最高可达1000多摄氏度,这对于返回舱的隔热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穿过高温的“炼狱”后,飞船的速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很快,为了确保安全着陆,飞船需要进一步减速。
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巨大的降落伞打开,如同空中绽放的巨型花朵,为飞船提供强大的阻力,使其速度进一步降低。
最后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点火,提供一个向上的推力,实现“软着陆”,正是反推发动机喷出的火焰,造就了着陆现场“火光四溅”的壮观景象。
同时巨大的推力也会将地面的沙尘卷起,形成“烟尘滚滚”的场景,与美国飞船选择在海上着陆不同,神舟飞船选择在陆地着陆,陆地着陆对减速缓冲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反推发动机的辅助。
而海水本身就具有缓冲作用,美国飞船无需反推发动机也能实现安全着陆,两种着陆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技术路线,并无优劣之分。
神舟飞船反推发动机的启动时机和推力控制精度是技术的关键所在,4台发动机需要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并在200毫秒内保持推力精准一致,点火偏差需要控制在毫秒级,这对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任何一台发动机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飞船着陆姿态异常,甚至发生事故,为了降低空间站货物运输成本,中国正在研制昊龙货运航天飞机。
这种航天飞机可以像普通飞机一样在机场跑道水平着陆,无需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航天运输能力。
“猛士”们:神舟十八号返回背后的幕后英雄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并非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更离不开无数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他们如同隐形的翅膀,托举着航天员飞向太空,又安全护送他们回家。
东风着陆场自然环境恶劣,11月初的凌晨,气温低至1.5摄氏度左右,几乎没有月光,搜索难度极大。
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搜救队伍提前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准备了各种照明设备,将着陆现场照得如同白昼。
他们还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保暖物资,以及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以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英雄回家。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地球重力环境,医监医保人员全程跟踪航天员的身体状况,提供精细化的医学监测和个体化医学保障。
他们利用各种先进设备,评估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恢复计划,确保航天员能够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
在众多幕后英雄中,有三位特别值得一提,他们是开舱手冯毅,调度员王国梁和吊装操作手万川。
冯毅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作为开舱手的他需要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迅速、准确地打开返回舱舱门,迎接航天员出舱。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冯毅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胜任这项重要的任务。
王国梁是地面分队的调度员代号“猛士”,他负责将上级指令传达给各个搜救小组,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搜救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他的声音通过电视直播传遍全国,成为连接航天员与地面的桥梁。
万川是返回舱的吊装操作手,他负责将返回舱安全、平稳地吊装到运输车辆上,确保舱内精密仪器和科研载荷不受损坏。
为了提高操作精度,他自创了一套“水桶操”,日复一日地练习,最终成为神舟飞船的金牌搬运工。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万人一杆枪”精神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八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研制和发射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更是中国航天探索的里程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但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专业技能,但都为了同一个目标——中国航天梦——而共同努力。
正如“万人一杆枪”的比喻,他们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共同托举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从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到飞船的设计和制造,再到发射和返回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克技术难关,技术人员一丝不苟地进行测试和调试,医护人员时刻关注航天员的健康状况,搜救人员随时准备迎接航天员回家等。
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神舟十八号的成功返回,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更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风貌。
他们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永不止步,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开展更深入的太空探索,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我们将继续探索更遥远的星球,揭开宇宙更多的奥秘,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星辰大海,征途漫漫,中国航天人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信源:
神舟十八号乘组凌晨重返地球:着陆现场亮如白昼,航天员需用半年时间恢复——鲁中晨报2024-11-04
回顾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中国网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