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实践,结合秸秆还田优化田间生态,实现高产与资源节约双赢

雪山飞瀑啊 2025-03-31 11:07:44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实践,结合秸秆还田优化田间生态,实现高产与资源节约双赢**

在我国广袤的农田里,水稻种植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很多人都有着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见证了水稻种植技术的一步步发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讲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以及秸秆还田这项能够优化田间生态,实现高产与资源节约双赢的举措。

**一、提出问题**

传统的水稻种植往往依赖大量的灌溉用水。咱们都知道,水稻生长需要水,但是过去那种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就拿我国南方的一些水稻产区来说吧,那里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大水漫灌使得部分农田周边出现了积水严重的现象,导致土壤肥力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传统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田,每亩每次灌溉用水量可能达到80 - 100立方米,整个生育期下来,用水量十分惊人。

而且,这种粗放的灌溉方式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农,他种了一辈子地,以前按照老方法灌溉,到收获季节的时候,总感觉土壤变得硬邦邦的,水稻根系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受到限制,产量也难以有大的突破。大量灌溉水的使用还会增加农田的病虫害发生率。因为积水为病菌和害虫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就像一个潮湿阴暗的角落容易滋生细菌一样。

另外,秸秆处理也是个老问题。过去很多地方都是直接焚烧秸秆,这不僅污染空气,还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焚烧秸秆时产生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而且焚烧后的草木灰虽然含有一些钾肥,但这种方式对土壤的伤害远远大于那一点肥料的补充。据研究,焚烧秸秆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在短期内下降10% - 15%,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遭到破坏。

**二、分析问题**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水稻种植领域,我们必须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它不僅仅是为了节约用水,更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例如滴灌技术,它是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溉形式。这种灌溉方式可以精确地将水送到水稻最需要的地方,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据实验数据显示,滴灌技术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可节水50% - 70%。在新疆的一些水稻试验田中,采用滴灌技术后,每亩每次灌溉用水量可以控制在20 - 30立方米,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二)秸秆还田的优势

秸秆还田则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当把秸秆还田后,这些营养物质会逐渐释放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的肥力。就像给土地喂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0.5% - 1%。而且,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多孔,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以前焚烧秸秆的时候,土壤变得板结,透气性差,现在秸秆还田后,土壤就像被松了筋骨一样,水稻根系可以更好地在土壤中伸展,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

**三、解决问题**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践

1. 喷灌技术的应用

喷灌是将水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洒落在农田里。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水稻的分蘖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可以适当加大喷灌的强度和频率;而在孕穗期和抽穗期,精准控制喷灌量,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避免浪费。在一些北方的水稻产区,由于水资源相对匮乏,喷灌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黑龙江的某些地区,采用喷灌技术后,水稻产量不僅没有下降,反而因为水分供应更加均匀合理,产量还有所提高。据统计,这些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原来的500 - 600斤提高到了700 - 800斤左右。

2. 干湿交替灌溉法

干湿交替灌溉法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的灌溉方式。它的原理是在水稻生长的某些阶段让土壤适度干燥,然后再进行灌溉。这样做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向深处生长,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在水稻移栽后的返青期和分蘖期,保持土壤湿润;到了分蘖末期,开始进行晒田,让土壤表面干燥,这样可以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水稻的通风透光性。当进入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时,再恢复灌溉,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这种灌溉方式在一些南方的水稻田中应用广泛。比如在江西的一些农田里,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法后,每亩可节水20% - 30%,同时水稻的产量也能稳定在较高水平。

(二)秸秆还田的操作与效益

1. 秸秆还田的操作方法

秸秆还田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就是将收割后的秸秆直接粉碎后翻耕到土壤里。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粉碎装置,收割水稻的同时就将秸秆粉碎,然后农民再用犁将粉碎后的秸秆翻耕到土壤里。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秸秆的粉碎程度和翻耕深度。一般来说,秸秆粉碎的长度在5 - 10厘米比较合适,翻耕深度要在15 - 20厘米左右,这样才能保证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间接还田则是先将秸秆堆肥处理,经过发酵后的秸秆再施用到农田里。这种方式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发酵后的秸秆营养成分更容易被水稻吸收。

2. 秸秆还田的效益

秸秆还田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从土壤肥力方面来看,如前面所说,它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一些长期进行秸秆还田的农田里,土壤变得肥沃起来,保水保肥能力也大大增强。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秸秆还田减少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保护了大气环境。而且,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据研究,秸秆还田后的农田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比不还田的农田多出30% - 50%,这些微生物在分解秸秆、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的协同作用

节水灌溉技术和秸秆还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协同作用。秸秆还田后的土壤结构改善,保水能力增强,这就使得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采用滴灌技术的秸秆还田农田里,由于土壤的保水性好,滴灌的水分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在根系周围,减少了滴灌的次数,进一步节约了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为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秸秆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践以及秸秆还田的推广,是实现水稻高产与资源节约双赢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中老年朋友来说,虽然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但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和采用这些新的技术。这不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收成,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粮食供应。让我们从自家的农田开始,用科学的方法种植水稻,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每一株秸秆都成为丰收的助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