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刚刚从居住在上海的母亲贺子珍那里回到中南海。这一次去探望贺子珍,李敏也是带着父亲的关切去的,回到中南海以后,毛主席自然要向她询问贺子珍的情况。
李敏与母亲共同生活多年,和贺子珍的关系极为亲近,听到父亲问起就兴致勃勃地讲起母亲在上海的日子,又把贺子珍为她准备的上海特产拿了出来。
但在父女两个亲切的叙完话以后,李敏又吞吞吐吐了起来。毛主席见状,不由得问这个离家许久的女儿有什么事。

李敏知道,毛主席一向铁面无私,她看着父亲小心的问:“我想替妈妈提一个请求,可以吗?”
毛主席就问她是什么请求,李敏这才把贺子珍在上海没有自己的住处,和舅舅一家挤在一起的事情告诉了父亲,想请父亲给贺子珍准备一个居住之处。
毛主席听完后,笑着说,这件事情我办不了,但可以去找你汪叔叔,你汪叔叔能办。

李敏为什么要请毛主席给贺子珍准备住处?这个能办事的汪叔叔又是什么人?
分隔两地毛主席与贺子珍曾经做过10年的患难夫妻,他们相识于井冈山起义时期,贺子珍作为井冈山一枝花,在井冈山上与红军领导人毛主席坠入爱河,并很快结为了夫妻。
在他们婚姻期间,两人共同面对了许多艰难困苦,要知道,他们刚刚结婚的时候,毛主席经历了不少波折,贺子珍都不离不弃,后来两人更是一起走了长征路,可以称得上是交托生死的革命伴侣。

他们也曾经有过恋人之间的甜蜜时刻。根据贺子珍的回忆,毛主席博览群书,有许多故事和诗词可以讲给贺子珍听。每当他工作累了的时候,就会停笔与贺子珍闲谈,两个人一个说一个听,常常就这样聊上一整夜。
在知识面上,只上过教会学校的贺子珍虽然是不如毛主席,在社会经验上也比领着红军四处参与革命的毛主席要少许多,她常常如饥似渴的听毛主席讲那些诗文和名著,两人还聊起过四大名著的事。
毛主席对于《红楼梦》是极为推崇的,这件事想必许多人都知道。在与贺子珍的相处中,两人也谈起过对《红楼梦》的看法。

贺子珍觉得《红楼梦》就是情情爱爱的事情,没什么好看的,毛主席却说,那是没有读懂《红楼梦》,这本书讲的,其实是阶级斗争,要多看几遍才能读明白。
那时的他们还会在紧张的革命局势下一起谈论诗词和小说,可见感情融洽,精神上也十分投契。
在日常生活中,贺子珍不但会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帮他处理繁重的工作,还会在生活上十分细心的照料毛主席,在毛主席经历风波的时候,贺子珍更是毫不犹豫的站在他的身边。
毛主席也不曾辜负贺子珍,在贺子珍长征路上为了保护伤员被轰炸机炸成重伤的时候,毛主席立刻将自己的医生和担架派了过去,保住了重伤濒死的贺子珍的性命。

毛主席与贺子珍两个人,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彼此扶持着走过低谷,可以说是极为珍贵的革命感情。
可是这样的感情,往往是在艰难的时候最为深刻。那时候的他们是彼此支撑的爱人,所有的矛盾都会因为外部的苦难和压迫而自然化解,反而是到了延安以后,两个人的矛盾越发尖锐。
这其中大概有许多原因,一方面是两个人的性格都比较火爆,另一方面是贺子珍的身体越来越差,既不能参与工作,也不能保持学习,于是越发焦躁。

最终两人的婚姻还是破裂了,贺子珍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延安,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途。很难说她当时究竟有几分赌气的成分,但她想要在苏联医治好自己的身体,继续回国参与革命工作的心应该是很真诚的。
毛主席多次试图挽留无果,因为贺子珍一去不回,后来毛主席也就只能暂时放弃挽回的想法了。

贺子珍到了苏联以后,就在东方大学的中国班中学习。
但她自己一人背井离乡的在苏联生活,一开始的时候俄语也说的不好,这样的境遇让贺子珍感到十分孤独。

不久后,她听说毛主席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送到苏联,就动了去探望两人的心思。
毛岸英和毛岸青两兄弟原本和母亲杨开慧生活在一起,杨开慧被捕后被国民党当局残忍的杀害了,同时被捕的大儿子毛岸英则被送回到他们舅舅家。
国民党放过这个孩子,当然不是出于对儿童的保护,而是想要利用毛岸英做鱼饵,引诱出我党的高级领导人。

为了不让国民党当局继续利用两个孩子,党中央很快就给出指示,将两兄弟送到了上海。可是不久后,由于我党负责地下工作的人的叛变,两兄弟藏身的幼儿园也无法维持,他们两人在上海街头流浪了许久。
这次将他们送到苏联,也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因为苏联方面表示可以接收我党领导人的儿女,而国内的革命局势愈发艰难,小孩子在苏联更加安全。
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的。想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就很难为孩子们提供心灵上的依托,这两兄弟从小就流离失所,后来更是背井离乡,到遥远的国度中的儿童院生活,这使得他们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心。

贺子珍第一次在儿童院见到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的时候,他们两人都对贺子珍表现出戒备的神情,好在贺子珍能够理解他们,不但不生气,还在生活上对兄弟两人多有照顾。
老话说的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伴随着与贺子珍的相处,兄弟两人也逐渐放下心结,甚至开始称呼贺子珍为“贺妈妈”。
贺子珍离开延安时怀上的孩子在苏联夭折了,她的精神因此备受打击,是毛家兄弟两人在贺子珍的床前一声一声的叫她妈妈,才让她重新振作起来。

后来,中国方面又将贺子珍的女儿李敏送往苏联,贺子珍有女儿的陪伴,精神越发好起来,毛家兄弟也对这个妹妹的到来十分高兴。
他们在苏联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家庭,过了一段时间十分温馨的生活。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他们家庭的经济变得艰难起来,贺子珍原本每个月能够领到的补贴也停掉了,每人每天只能得到配给制所给到的一点点食物。

这点吃的根本不够成年人和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每天所需,贺子珍想尽办法从自己这边节省口粮,变着花样的让几个孩子能多吃一点,还在自家的院子里开了块田地,种一些土豆之类的食物,贴补家用。
尽管生活艰难,但是家人们生活在一起,日子依旧幸福又快乐。他们回忆起那段温馨的时光,在吃完饭以后,毛岸英会唱起歌来,毛岸青会弹琴,李敏在哥哥们的歌声中翩翩起舞,贺子珍则为他们打着拍子。
可惜,这样温暖的生活没能持续太久。

不久后,随着苏德战争局势愈发严峻,毛岸英几次写信想要参军。后来苏军领导人访问儿童院,毛岸英当面表达了参军的意愿,终于加入了苏联军队。
而毛岸青也随着学业的进步而离开家庭,到远方上学去了。
贺子珍与李敏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原本这样的日子也说不上糟糕,没想到突然有一天,一群凶神恶煞的人闯入了他们家,将贺子珍关到了精神病医院中。

贺子珍几次表示自己没有病想要出院,但换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镇静剂。
直到1937年,党中央派人去寻找贺子珍,才终于在精神病医院中见到了她。在见到贺子珍后,他们询问贺子珍以后的打算,贺子珍当即表示自己要回国。
终于,在组织的努力下,贺子珍带着李敏和毛岸青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居住在东北地区,三个人还是生活在一起。

但毛主席与儿女们多年不见,还是十分想念的。李敏离开国内的时候,才刚刚4岁,她早就忘记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子了,毛岸青更是多年没有见过父亲。
回到国内以后,李敏多次听到其他人提起毛主席,听到那些人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虽然母亲贺子珍告诉她,毛主席是她的父亲,但她还是觉得不能轻信,于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李敏问毛主席:你真的是我的父亲吗?并且嘱咐毛主席尽快回信。
毛主席说到女儿的信十分高兴,李敏出生时先天不足,邓颖超抱着她说了一句“可真是个小娇娇”,毛主席就给女儿起小名叫娇娇。

他对这个女儿十分喜爱,曾经跟其他人说,我们家有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说的就是女儿李敏。
一别多年,见到女儿的来信,毛主席立即提笔要写回信,又觉得寄信太慢,索性给她发了一封电报,说自己是她的父亲,并且表示了自己盼望她到身边生活。
在收到父亲的回信后,贺子珍也被妹妹贺怡劝动,想要前往北平见一见毛主席,可惜这一次规划终究未能成行,贺子珍孤身前往上海。李敏和毛岸青则去北京陪伴父亲。

可惜的是,到了毛主席身边后,李敏和毛岸青与毛主席的妻子相处的都不是很好。
毛岸英赴朝鲜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还曾经嘱咐自己的妻子,要她平时多去看一看父亲。
解决住房李敏和母亲在苏联共同生活许多年,她和贺子珍的关系十分亲密。一开始在中南海生活的时候,李敏还以为自己的母亲会来探望自己,但贺子珍身份比较特别,不适合到北京,李敏就想要去上海探望母亲。

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有着整整十年的夫妻情分,更何况两人共同扶持着,走过了我党最艰难的岁月,毛主席对贺子珍还是很关切的。
但就如同贺子珍的身份不方便到北平一样,毛主席也不方便与贺子珍相见,他的关切自然就投射到了女儿李敏的身上,听说李敏要去探望贺子珍,毛主席是很支持的。
据李敏自己说,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担任两人之间的鸿雁,向父亲与母亲传递彼此的情况。

1953年这次,李敏到了上海后,与母亲一起度过了整个假期。但她原本以为母女两个能一直住在一起,没想到贺子珍和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房子太小了,完全没有李敏住的地方。
这件事情被关心母亲生活的李敏牢牢记在心中假期结束后,李敏回到中南海,就把房子的事告知了毛主席。
很快,李敏就在毛主席的指点下找到了汪东兴。

汪东兴原本是红十军的战士,1932年参加革命,先后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来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
汪东兴的身上曾经有过许多职务,但只有一项职务从未改变,那就是担任毛主席和中南海的安全保卫工作。可以说,他就是毛主席最信任的身边人。
在李敏找到汪东兴后,汪东兴也将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立刻联系了上海的相关同志,为贺子珍找到了一处新的住处,那就是位于上海徐汇区湖南路262号的一栋别墅。

至此之后贺子珍的大部分晚年时间就在这里度过,在这里和贺子珍透过窗户常常向北遥望自己深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