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次与诺奖擦肩而过,隐姓埋名17年,只为了做一件事

旧闻档案 2024-07-25 10:53:19

截止至2021年,我国获得这项殊荣的获奖者一共有11位,其中持有中国籍的仅有3位,分别是杨振宁、屠呦呦、莫言,余下的皆为华裔获奖者。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人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5个奖项,它们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文学奖。

在中国,有这么一位中国籍学者,曾有3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却全都擦肩而过。

尽管如此,这位学者却从未后悔过,他的答案只有振聋发聩的6个字:我愿以身许国!

他就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王淦昌!

一、外国人用他的方法发现了中子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于我国江苏省常熟县枫塘湾。

18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因为在物理学领域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王淦昌很快便被清华大学校方看中——刚一毕业,就被校方恳请留校,成为一名助教老师。

在此后的一年中,王淦昌一边履行助教的本职工作,一边继续自学物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在清华教授吴有训的指导下,完成了名为《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的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王淦昌的这篇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0年,王淦昌通过考试获得了官费出国留学的名额,选择前往德国的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进修攻读研究生。

德国的物理学在当时独步全球,因此王淦昌十分珍惜这次留学的机会。

他利用除睡觉、吃饭外的一切时间刻苦学习,犹如一块海绵吸取着知识,常常在研究所一待就是一整天。

1932年,王淦昌的导师受邀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而他也跟随着一同前往。

会后,王淦昌对研讨会上提到的物理现象以及一些结论,提出了质疑,并思考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实验方法。

王淦昌拿着自己的报告,兴奋地找到了自己的导师,提出了他的看法与实验的建议。可不知为何,导师将他的报告扔到一旁置之不理,还拒绝了他独自开展实验的请求。

1935年,英国的詹姆斯·查德威克因为发现了中子,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他发现中子的实验方法,据说正是受到了居里夫妇、王淦昌等人的的启发。

如果王淦昌的导师能够放下傲慢和偏见,重视自己学生的言论,或许发现中子的就是王淦昌与他的导师了。

二、再度失之交臂,最为可惜的一次

1932年,王淦昌在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的指导下,完成了并发表了《关于RaE连续β射线谱的上限》的论文。

同年12月,王淦昌又完成了内转换电子研究相关的博士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

此后,王淦昌先后前往英、法、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学术访问。

在此期间,他还拜访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等多所欧洲著名的科研中心,并结识了查德威克、埃利斯、卢瑟福等物理巨擘。

一番交流学习后,王淦昌受益匪浅。

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祖国在物理专业领域的不足与落后。

他谢绝了多方的邀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途,回到了当时正处于动乱时期的中国。

回国后的王淦昌,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的物理系担任教授。

在教学期间,王淦昌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就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发表了名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的论文。

该论文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

几个月后,美国的《物理评论》发表了他的这篇论文,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轰动。

但由于当时我国国内的实验条件有限,王淦昌虽然提出了理论方法,却无法将之付诸于实践。

直到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从王淦昌的这篇论文之中受到了启发——人类第一次在核反应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

1995年,莱茵斯因此获得了那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王淦昌,则是又一次与之失之交臂。

三、主动放弃,以身许国!

第三次离诺奖只差临门一脚,王淦昌却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许多人对王淦昌的选择感到不解,他则是坚定地回答到:我愿以身许国!

1959年,身在苏联的王淦昌,从4万对底片中捕捉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国际学术界都因此而震动。

在当时,国际上物理领域的科研人员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只要王淦昌能够完成这项实验,就一定可以获得那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可王淦昌真的就缺了那点时间。

1960年12月,王淦昌放弃了关于反西格马负超子相关的一切实验,突然选择从苏联返回中国。

与王淦昌共事的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成员,还曾劝说王淦昌留下,却被王淦昌一口回绝。

他们万分不解,为什么王淦昌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放弃研究,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在眼前,有什么事比这还重要?

面对他们的询问,王淦昌只是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

他当然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意味着什么,但眼下真的有一件事,比获得它更为重要!

1961年4月,回国数月的王淦昌终于等到了上面的指示——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始了。

自那以后,王淦昌就从人间蒸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名叫王京的秘密科研人员。

他受命秘密前往大荒地,参加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中,主要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

四、隐形埋名17载,且听龙吟

王淦昌突然消失,就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化名为王京的他,在大漠深处的科研基地中废寝忘食,只为了造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

当时王淦昌已经50多岁,是科研基地中年龄最大的科研人员。但他和其他人一样,克服艰苦条件,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原子弹的实验中。

某年的除夕夜,王淦昌和邓稼先难得休息,他们在帐篷里就着凉水啃着馒头,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邓稼先看着面前满脸沧桑的王淦昌,突然有些哽咽,他开口道:“叫了王京同志十多年,今天就叫一次王淦昌吧。”

话音刚落,两人都已潸然泪下。

十数年隐姓埋名与亲人断联,时常身先士卒参与到危险性极大的核试验之中,这其中的酸楚可想而知。

他们这些被贴上“弱不禁风”标签的知识分子,没有一声叫苦,没有一句抱怨,硬生生地在这片环境恶劣的荒漠之中扎下了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一声高亢的龙吟,响彻了整个世界。

它宣告,从这一天开始,世界不敢再忽略我们的声音!

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所有参与这项秘密项目的科研人员、军人等,都高声欢呼着。

王淦昌笑着看着眼前的这些战友、同志,但他清楚,原子弹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属于他的战斗还没有结束。

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到了我国氢弹相关的研究。

直到1978年,王淦昌才告别“王京”的身份,重回大众视野,并转到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展科研工作。

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那句“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只是,这枚奖章并没能亲手交至王淦昌的手上——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五、既是无名之辈,亦是国士无双

俄乌战争持续数年之久,如今依然没有停下的趋势;

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席卷了整个中东,双方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境地。

如今,世界各地到处都燃起了战火,就连自诩灯塔的霸主美国,内部也是乱象横生——前有邪教与军方火拼,场面堪比内战;后有总统候选人遭遇杀手刺杀,党争不择手段。

反观某东方大国,人民不用整日担心炮弹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不会害怕子弹夺走亲朋们的生命。

甚至还能在闲暇之余,吹着空调吃着西瓜,感慨着这不太平的世界。

我们究竟靠的什么,能够在这战火纷飞的世道中独善其身?

靠的是那些人尽皆知的顶流明星,亦或者是带货可以日入百万的网红?答案显然都不是。

艾跃进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我们之所以能够岁月静好,坐看世间的风云变幻,靠的是我们强大的国防实力,靠的是威震诸国的恐怖火力!

这些让美国都能坐下来和你拉家常的东西,是一代又一代甘愿隐姓埋名,艰苦钻研数十年的科研学者们,付出无数精力和汗水,乃至是生命换来的!

他们既是阴影之中的无名之辈,亦是护我国民的无双国士。

0 阅读:9

旧闻档案

简介: 脑洞新知识,历史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