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身长九尺,放到现在有多高?广西出土的一把汉尺揭开了答案

世人皆知三国名将关羽,身长九尺,威风凛凛。然而这"九尺"到底有多高,却一直是个谜。有人说能有三米,这未免太过夸张;有人说和现在的一米八差不多,又显得太过寻常。直到2019年,广西考古队在北流市发掘汉墓时,意外出土了一把完整的汉代铜尺,上面清晰可见二十四道刻度,每道刻度恰好相当于现在的23.4厘米。
这一发现令历史学家兴奋不已。那么,以这把千年前的汉尺来丈量,关羽的"九尺"身高究竟相当于今天多少米呢?为何连曹操见了他都要感叹"生得神骏"?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身高又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随着这把出土的汉尺,穿越时空,一起揭开这个尘封已久的历史之谜。
一、汉代度量衡探秘
东汉建武年间,一场关于度量衡的大辩论在朝堂上展开。当时的尚书令郑兴手持一把青铜古尺,向皇帝进谏说:"陛下,我朝度量不一,各地商贾往来多有争执,实乃天下大患!"

这把青铜古尺出自秦代工匠之手,上面镌刻着"王令"二字。郑兴向皇帝详细讲述,这把尺子乃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所制,全长二十四寸,每寸又分六分。
汉光武帝深以为然,随即下令工部重新铸造标准铜尺。工匠们以秦尺为范本,选取上等青铜,经过九次熔炼,方才铸造成功。这批新铸造的铜尺,一尺长度恰为现今的23.4厘米。
就在汉光武帝统一度量衡的第二年,朝廷又在洛阳城南设立了专门的工坊,由工部尚书亲自督造铜尺。每一把新尺出炉,都要经过三位工匠的严格检验。若有一丝偏差,便要重新铸造。
这些铜尺不仅用于朝廷,更分发到各地郡县。地方官员接到铜尺后,要在当地集市张贴告示,要求商贾必须按照新尺交易。违者重罚,情节严重者甚至要被打入大牢。
有趣的是,在广西北流出土的这把汉代铜尺上,还能看到一行小字:"工匠张寿所造,永平五年"。永平五年正是东汉明帝在位期间,这说明当时的度量衡标准一直沿用着汉光武帝时期的规制。

这把铜尺的出土,不仅解开了关羽身高之谜,更为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朝廷尚且如此重视度量衡的统一,可见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铜尺制作也极为讲究。工匠们先要将青铜熔炼成液态,倒入特制的模具中。待铜液冷却后,再经过打磨、刻度、校正等多道工序。整个过程动辄需要半月有余,一把铜尺才能最终问世。
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汉代的铜尺不仅是丈量工具,更是一件艺术品。尺身往往雕刻着精美的云纹或兽纹,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水平。有些铜尺上还铭刻着制作年份和工匠名字,这种负责任的精神,也正体现了汉代严谨的工匠传统。
二、关羽的真实身高解密
有了这把汉代铜尺作为参考,关羽"身长九尺"的真实身高终于有了明确答案。按照汉代一尺等于23.4厘米计算,九尺便是210.6厘米,约合现在的2.1米。这个数据令许多历史学家感到惊讶,因为它既不似传说中那般夸张,又的确远超常人。

在河南许昌曹操故居的一块画像砖上,绘有一幅关羽立像。画像中的关羽比旁边的将士高出近半个头,这与史书记载颇为吻合。值得一提的是,这块画像砖出土时,考古人员还在砖上发现了一行小字:"建安十五年,许昌陶坊烧制"。建安十五年,正是关羽在许昌任职的时期。
在当时,这样的身高着实罕见。据《东汉会要》记载,东汉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约在五尺八寸到六尺之间,换算成现代单位约在170厘米左右。而关羽以九尺之躯,自然鹤立鸡群。
曹操麾下大将典韦,因身材魁梧而闻名,据记载也不过七尺八寸。即便是以勇猛著称的吕布,史书中记载其身高也只有八尺。由此可见,关羽的身高在当时确实极为出众。
一次饮宴中,曹操曾对关羽说:"阴平道上有一处观景台,正好与君之身高相仿。"这处观景台后来被称为"将军台",一直保存到北宋年间。宋朝学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他曾实地丈量过这处观景台,高度正好是九尺。
更有趣的是,在江苏徐州一座东汉末年的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男性骸骨,经测量身高达到了198厘米。这具骸骨的年代正好与关羽生活的时期相符,证实了在东汉末年确实存在身材特别高大的人。
关羽的威猛体格还体现在其日常用品上。在陕西一处古墓中出土的东汉将军铠甲,肩宽足有六十厘米,而普通将领的铠甲肩宽一般只有四十五厘米左右。考古专家推测,这种特大号的铠甲很可能是为体格特别魁梧的将领定制的。

即便是关羽的坐骑"赤兔马",也是特别挑选的高头大马。根据《三国志》记载,赤兔马高达八尺,这样才能与关羽的身材相称。若是普通战马,只怕难以承载如此高大的身躯。
在当时的军营中,关羽独特的身高优势令他在战场上极具威慑力。据《关羽别传》记载,关羽每次出战,光是那九尺身躯立马阵前,就能震慑敌军。更有士兵回忆说,关羽骑在马上挥舞青龙偃月刀时,整个人就如同一座移动的山峰,令人望而生畏。
三、高大体魄的军事价值
在东汉的战场上,将领的身高与体格往往决定着战斗的胜负。建安十五年,关羽与文丑的一场对决,生动展现了高大体魄在古代战场上的重要性。
当时关羽正驻守在延津,文丑率领五千骑兵前来挑战。两军阵前,关羽纵马而出。文丑虽然也是北方著名的勇将,但在关羽面前却显得矮小许多。关羽一刀劈下,文丑竟连招架之力都没有,当场被斩。这场战斗中,关羽的身高优势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能够居高临下进攻,而对手却难以招架。

在汉代步兵作战中,身高同样举足轻重。当时的步兵主要使用长矛作战,矛的长度往往超过两米。一份出土的汉简显示,军中标配的长矛通常是一丈二尺,约合现今的2.8米。对于身高超过两米的关羽来说,挥舞这样的长矛并不费力,而普通士兵则需要更多的体力。
骑战更能体现关羽的身高优势。在襄樊之战中,关羽曾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当时的战马一般高度在一米五左右,关羽坐在马上,整个人的高度接近三米半。这样的身影出现在战场上,往往能够震慑敌军。史书记载,有些士兵光是看到关羽的身影,就吓得丢盔弃甲。
在《吴书》中还记载了一个细节:关羽的铠甲重达九十斤,普通将领穿着都觉得吃力,但关羽却能穿着它整日征战。这种特制的重型铠甲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身体,还能增加冲击力。当关羽骑着赤兔马冲锋时,这身铠甲就如同一堵移动的铁墙。
更有意思的是,关羽的兵器选择也与他的身高密切相关。他使用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刀身长度超过一米八。一般人根本无法挥动如此沉重的兵器,但对于身高九尺的关羽来说却得心应手。在建安十八年的樊城之战中,关羽就凭借这把大刀,一次斩杀了敌军三员大将。
当时的军事训练也特别重视将领的体格。在许昌出土的一块汉代训练简册上记载,上等将领必须能够"单手举鼎"。一个铜鼎通常重达百余斤,能够单手举起,既需要足够的臂力,也需要与之相称的身高。关羽不仅能完成这项考验,还能在举鼎的同时策马奔驰。

这种高大的体魄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战术优势。在围魏救赵的战役中,关羽曾装扮成普通士兵混入敌营。但因为身高太过显眼,不得不弯着腰前行。这反而让敌人更加放松警惕,认为他是个受伤的士兵,最终让关羽得以完成突袭任务。
四、关羽形象的考古佐证
2016年,河南洛阳一处东汉末年的古墓中,考古队发现了一幅完整的壁画。壁画上描绘了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手持长刀,骑着赤色战马。壁画一角还有"关将军"三个小字,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羽画像。
更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这幅壁画的主人公身高比画中其他人物高出近一半。画工在绘制时特意标注了人物的比例尺寸,按照壁画上的刻度换算,这位"关将军"的身高正好是九尺。
在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尊青铜将军俑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尊将军俑高达27厘米,远超当时其他将军俑的一般尺寸。铜俑的底座上刻有"建安十八年铸"的字样,这正是关羽在许都任职的时期。
2020年,陕西西安的一处建筑工地挖出了一块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上刻画着一场战斗场景,一位身材特别高大的将领正在指挥作战。考古专家通过这位将领的服饰特征,尤其是他那标志性的长须,基本确定这就是关羽的形象。

古代壁画中的关羽形象并不少见。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第20窟内,保存着一幅北魏时期的壁画。画中的关羽不仅体格魁梧,而且手持巨大的偃月刀。壁画的题记中提到:"将军身长九尺,刀重八十二斤",这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
在江苏徐州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特别的文物——一枚铜制的度量衡砝码。这枚砝码的重量是八十二斤,上面刻着"关氏刀重"四个字。考古专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用来测量关羽佩刀重量的标准器具。
各地关帝庙的塑像虽然建造年代较晚,但也为研究关羽的真实形象提供了线索。山西运城关帝庙内有一尊明代塑像,塑像高达3.7米。据庙内碑文记载,这尊塑像是按照1:1.5的比例制作,由此推算关羽的实际身高约为2.1米,与九尺的换算结果相当接近。
2021年,四川成都武侯祠修缮时,工作人员在大殿房梁上发现了一份清代的建造图纸。图纸上详细记载了关羽塑像的尺寸要求:"像高九尺,肩宽三尺二寸,腰围四尺,须长二尺"。这些数据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惊人地一致。
最有意思的发现来自河北邯郸的一座东汉古墓。墓中出土了一具特制的漆木棺,棺长超过2.3米。棺材内虽然已经朽坏,但考古人员在棺板上发现了"为将军特制"的字样。虽然无法确定这具棺材是否与关羽有关,但它印证了东汉时期确实存在身材特别高大的将领。

五、千古流传的关公传说
关羽身高九尺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古老村落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东汉末年,关羽率军路过此地时,村里的门框都太矮,关羽不得不弯腰而入。后来,这个村子的人家专门把门框加高,称为"将军门",一直延续到今天。
唐代文学家杜甫在《古风》中写道:"长揖关云长,仍与操形疑。"诗中描绘关羽的身影高大到足以让曹操生疑的程度。这首诗让关羽的形象在文人笔下更添神韵,也为后世描写关羽提供了灵感。
宋朝年间,民间艺人创作了一出名为《单刀会》的杂剧。剧中专门有一段描写关羽的身材:"九尺长身,二尺红须飘洒。"这样的形象描写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后来的说书人都以此为标准来描述关羽。
元代话本《三国志平话》中记载了一个轶事。有一次,关羽在许都值守城门,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见关羽身材如此高大,便问:"将军可是天上下凡的神将?"关羽回答说自己不过是普通人。这个故事虽然不见于正史,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关羽形象的认知。

明朝时期,戏曲家李开先创作了《三国志传》,其中专门有一折戏写关羽单刀赴会。剧中要求扮演关羽的演员必须身材魁梧,且要穿特制的高靴,以突出其九尺身高。这一表演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京剧中的关公往往都是由身材最高大的演员扮演。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考证关羽身高时发现了一个细节。他查阅古籍发现,东汉军中选拔将领时有身高要求,一般要求七尺以上。而关羽能以九尺之躯位居上将,确实是极为罕见的。
在四川成都的一座清代关帝庙中,至今保存着一本手抄本《关公实录》。书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关羽的铠甲是由四个铁匠同时打造的,光是调整肩宽就花了三天时间。这个记载虽然不能证实其真实性,却反映了民间对关羽身材的想象。
近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写了一个关于关羽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一个木匠,梦见关羽托梦让他重修关帝庙的塑像。木匠问该做多高,关羽说:"照我本来身量,九尺便是。"这个故事反映了关羽九尺身高的传说在清代依然广为流传。
直到今天,在山西运城关帝庙的功德箱旁,还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关公身高九尺,合今二点一米。"这块木牌虽然是近年所立,却是对这位千古名将真实身高的最直观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