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5年那个春意初现的二月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湖南省醴陵县域的每一寸土地上,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仙霞公社的狮形山大队,被一层淡淡的薄雾轻轻环绕,宛如仙境。村民张立林,一个朴实无华的汉子,满怀着对家园美好未来的憧憬,肩上扛着精心挑选的树苗,踏上了前往村边狮形山的崎岖小路。他的心中,不仅装着绿化的梦想,更有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狮形山,这座横亘在醴陵与株洲边界的巍峨山峦,以其四百米的海拔高度,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一座自然丰碑。张立林在接近山顶的一片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停下脚步,准备为这片土地增添一抹新绿。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在最不经意的时刻,给予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随着一锄头深深扎入泥土,大约十五公分深处,一抹古铜色的光泽悄然显露,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秘密——一尊青铜铸就的大象赫然映入眼帘,其形态威严,细节之处尽显匠心独运。
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但民风极为淳朴的年代,村民们对于这样的奇遇,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妥善保护这份来自远古的馈赠。张立林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和树苗,小心翼翼地将这尊青铜大象扛起,踏上了返回村中的急行之路。
此时,正值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的时期,各地博物馆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基层开展文物知识普及工作,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显著提高。狮形山大队的公社干部,在接到张立林的报告后,迅速组织人员前往查看。当他们亲眼见到这尊青铜大象时,无不惊叹于其古朴典雅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心中立刻联想到了湖南省博物馆近期宣传的文物保护工作重点,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公社干部深知此事的重大意义,立即着手准备相关材料,并向湖南省博物馆发出了紧急信函,详细描述了狮形山发现疑似青铜文物的具体情况,恳请博物馆派遣专家前来鉴定。湖南省博物馆对此事给予了高度重视,迅速响应,次日便组建了一支由资深考古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驱车前往狮形山进行实地勘查。
经过专家团队的细致鉴定,这尊青铜大象被确认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真品,其造型独特,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并重。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文物部门只能按1.5元/斤的铜价向农民回收这件器物,“这件5斤重的象尊,当时只要7.5元”。考虑到文物的价值,专家提出再奖励农民30元,“结果公社干部不同意这么 ‘高额’的奖励,最终商议下来,补助了农民15元”。
随后,它被小心翼翼地运往湖南省博物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保护。在博物馆的灯光下,这尊被命名为“商铜象尊”的青铜器,以其22.8厘米的高度和26.5厘米的长度,展现出了商代工匠们卓越的艺术才华与高超的铸造技艺。它不仅是一件用于盛酒的实用器具,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信仰与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成为了中华悠久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尊“商铜象尊”,以其独特的尺寸——高22.8厘米,长26.5厘米,巧妙地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美感,成为了商代青铜器中的瑰宝。其椭圆形的尊口巧妙地设置于象背之上,虽尊盖已遗失于历史的长河,却丝毫不减其整体的和谐与庄重。象的整体形态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头充满活力的青年公象在疾驰中骤然驻足,定格了那一瞬间的力量与美。
铜象的外表,每一寸都镌刻着精细繁复的纹饰,这些纹饰以云雷纹为底,层层铺展,如同天地间翻滚的云雾与雷鸣,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象鼻被巧妙地设计成凤鸟的形状,其上还伏卧着一只威猛的老虎,这一创意不仅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也寓意着吉祥与力量的结合。
象身之上,兽面、龙、虎等动物形象交织出现,它们或怒目圆睁,或腾云驾雾,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神话与传说。更令人称奇的是,还出现了龙头蛇身的神物,这种奇特的组合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遐想连篇。
整件青铜器的纹饰做工之细腻,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每一道线条都流畅而有力,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古代工匠们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这尊“商铜象尊”不仅是一件实用的盛酒礼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以其生动的造型、精细的铸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商代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
尤为珍贵的是,这尊铜象尊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商代象形铜尊,它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艺术风格,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等方面的宝贵信息。在当时的祭祀礼仪中,这尊铜象尊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盛酒的器具,更是连接人与神、祈求丰收与平安的神圣媒介。
象尊商代晚期通高22.8厘,长26.7厘米,宽14.4厘米,重2.8千克1975年醴陵市仙霞狮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目前海内外博物馆中收藏的青铜象尊已发现五件。其中商代象尊三件,除本文提到的这件象尊之外,另两件均流失海外馆藏于国外(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和法国巴黎的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商铜象尊”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湖南省乃至全国的青铜器藏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商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先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激发了我们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早春二月,张立林在狮形山上的一次偶然挖掘,以及他对家园深沉的爱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