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第一个由机器人和人类参与者参加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于周六在北京结束。来自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20个机器人团队参加了比赛。全球媒体对这一事件给予了与奥运会相媲美的关注和兴趣。《印度时报》称赞该活动“创造历史”,而《新闻周刊》称其为“历史性”,CNN幽默地评论说,“人类至少在跑步方面仍然占了上风”。显然,即使是一些挑剔的西方媒体也对这场独特的半程马拉松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进步和技术乐观主义印象深刻。
一些专家在比赛结束后表示,举办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行业的戏剧性”,而是对人形机器人进行非常基本的“物理测试”。对于标准尺寸的人形机器人来说,21公里的旅程仅需要大约25万个精确的关节运动。这是“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和其他问题的最大测试”。因此,它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性成年仪式,标志着它们“从实验室到沥青路”的过渡。通过既有实验价值又具有娱乐价值的“体育比赛”来检验科技成果,同时发现问题并从中进行改进,已成为中国技术发展的新方法。
球场上的一些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龙卷风男孩”在最后100米时失去了头,“小巨人”可爱地奔跑着,一些机器人多次摔倒,但不断站起来。一些网民调侃说:“这是一个学步儿童学习走路的机器人版本。”
尽管参与的机器人遇到了各种问题,最终完成率只有30%,但人类玩家、现场观众以及舆论都鼓励科技公司和机器人玩家敢于参与。“来吧,机器人”这句话在整个活动中回荡着。这种“不完美”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背后是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的宽容、理解和接受失败的成熟氛围,为培养和鼓励创新主体不断释放创新势头提供了高质量条件。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未经编辑的直播表明了中国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开放性和信心。冠军和亚军来自两家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仅在2023年成立。比赛真实地展示了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阶段,揭示了年轻科技公司的决心和创新活力,以及中国研究人员对卓越的勤奋和追求。通过比赛,一些外国企业也对中国机器人行业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参与未来的合作。中国的技术探索不仅服务于自身利益,还为世界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马拉松是一项独特的竞技运动,其精神体现了韧性和永不放弃的长期承诺。参与就是胜利,完成比赛使一个人成为英雄。每个参加马拉松的跑步者,无论他们的最后一次时间如何,都是胜利者,当他们越过终点线时,他们克服了自己的极限,值得掌声。
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也是一个长期的旅程。虽然起步很晚,但中国研究人员在独立研发的漫长道路上仍然坚定不移。中国发展机器人技术的目标不是与任何其他大国竞争,而是不断挑战自己,超越极限,造福人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研究人员专注于自己的道路,解决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双赢合作的心态突破零和游戏的障碍。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类似于马拉松。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社会变革,人类不断继承前辈的经验,同时为未来铺平道路。不同的种族群体和国家共享同一轨道,在多样性中共存,并通过合作推动整体进步。完成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不是终点,而是工业发展和相互交流的起点。
这次“全球首次运行”留下了远比奖牌更有价值的见解: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人可以独自前进;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