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微观史纪
编辑 | 微观史纪
前言
这几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汽车出口量在2024年达到641万辆,连续两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前段时间,韩方公布了2月份的汽车出口额,已经达到了60亿美元,要知道在一月份的时候,他们的销售额还只有49.9亿美元。
我国同月份的汽车出口额和韩方的进行对比之后,却是让人意外,更反映出了两国在汽车制造业的差距。
那么,我国2月份的汽车出口额是多少?这些数据又代表着什么?
中方崛起与韩方承压
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4年,汽车出口量达到64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百万辆。
相比之下,韩方的汽车出口却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1月,韩方汽车出口额同比减少将近五分之一,出口量也一起下降了。
这一下滑趋势的背后,是韩方汽车产业在传统燃油车需求萎缩和新能源转型滞后,之间的双重压力。
我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本土制造+全球市场”的双轮驱动策略,中方车企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通过全球化布局迅速拓展海外市场。
而韩方车企则依赖欧美市场,但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韩方车企的传统优势正在被削弱。
从规模上看,中韩两国汽车出口的差距已经十分悬殊,就拿2024年来说,中方单品牌奇瑞的出口量达到88.15万辆,远超韩方起亚和现代的总和。
韩方1月的汽车出口量不足20万辆,仅为中方单月出口量的三十分之一,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市场结构和产品竞争力上。
在市场结构方面,中方车企通过多元化布局迅速占领全球市场,俄罗斯成为中方汽车出口的重要市场,占中方汽车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这样对比来看,韩方车企主要依赖欧美市场,但在欧美环保政策转向纯电动汽车的背景下,韩方车企的传统燃油车和插混车受到限制,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
在新能源赛道方面,中方车企的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过百万辆,其中比亚迪的出口量达到40.58万辆。
中方车企在混动和纯电领域并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而韩方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则相对滞后。
今年的2月份,韩国相关媒体报道,他们2月份的汽车出口总值达到了60.7亿美元的高度,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2月份创下新高。
虽然我国的具体数据还没出来,但是我们二月份出口汽车的数量为44.1万辆,之前有媒体报道,我国汽车出口平均每辆车大概是1.9万美元。
按照现在这个出口额来算的话,那我们二月份的汽车出口额就是83.7亿美元,相当于比韩国多了整整23亿美元!
要知道,韩国的汽车出口销量一直在慢慢下降,这一趋势表明,韩方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严峻挑战。
韩方出口疲软的四大“症结”
韩方汽车出口疲软的背后,有四大“症结”值得关注,第一个就是技术路线争议。
他们国家的汽车企业过度依赖混动车型,在纯电领域的研发滞后,导致与中方和特斯拉的技术代差逐渐拉大。
还有就是政策挤压,欧美环保政策转向纯电动汽车,限制燃油车和插混车的销售,韩方车企的传统优势被削弱。
再加上中方竞争加剧,2023年,中方汽车出口额达到1925亿美元,十年间增长228.8%,直接挤压了韩系车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产业链也是一个短板,韩方车企在电池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中日企业,导致新能源车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足。
而我国汽车出口的高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的本土化生产+全球化品牌的策略。
除此之外,中方车企通过换标策略迅速渗透海外市场,像宝骏换标雪佛兰、名爵换标荣威等都是对他们的冲击。
还有就是政策与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中方通过补贴和自贸协定降低关税壁垒,为车企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自己技术十分有优势的情况下,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转向中方车企,2024年俄罗斯市场直接贡献了中方汽车出口总量的25%。
中韩博弈下的汽车产业变局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中韩两国在汽车产业的博弈将继续深化。
韩方车企正加速纯电平台研发,并试图通过绑定国际电池巨头来弥补技术短板,但转型阵痛难以避免。
中方车企则需应对欧洲关税壁垒,并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现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
从“韩方神话”到“中方速度”,汽车出口数据的反差不仅是产业竞争的缩影,更是全球制造业话语权转移的信号。
在这场博弈中,技术路线选择、政策敏锐度与产业链韧性,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中方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也为全球制造业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而韩方车企能否在新能源转型中实现突围,将决定其未来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结语
两国汽车出口额的差异也向大家展示了各自的经济发展策略,还有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同需求。
各个国家的汽车发展也应该紧盯时事,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偏好什么,抓住这个点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我们也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让自己的科技不断的进步才是关进,质量和品牌的建设是我们长期发展的基础!
希望我国的汽车产业之后发展的越来越好,不断地创新,站到他们所不能达到的顶峰。
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