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迪宝和李丹妮,一个挂在厦门民政局工作人员嘴边的名字。聊起爱情,总是绕不开这一对新人。他们1956年相爱,2010年结婚。结婚时,袁迪宝82岁,李丹妮83岁。
7年后,袁迪宝去世,又是一年,李丹妮随他而去。是有始有终,也是有爱有恨。故事的开头在浙江医学院的俄语课堂。26岁的李丹妮是俄语课的老师。她生于北京,父亲李树化是中国第一代钢琴家,母亲燕妮是法国人。因为混血家庭,她从小受到了多元的教育,精通法、英、俄、中文。也因此被浙江医学院聘请教书。25岁的袁迪宝是李丹妮的学生,那一年他大一,第一次上俄语课。袁迪宝记得,李丹妮那天穿着连衣裙,像天仙一样从教室门口飘进来。“每走一步我们这些‘土包子’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因为内心的这种悸动,袁迪宝俄文考试每次都是满分,也引起了李丹妮的注意。两人课后会相约去散步,在西湖边,从断桥走白堤,一直到平湖秋月,义庄,孤山,再从里湖回来。那一年冬天,李丹妮还送给了袁迪宝一件毛衣。对于这份礼物袁迪宝心怀感激,但他也知道,有些感觉不全是感激。“时间久了,心里便有了朦胧的好感。”朦胧无法戳破,那时候的袁迪宝已经有了发妻,做护士的黄秀雪。而且是在他考上大学的10天前,刚刚举行的婚礼。这个秘密袁迪宝一直没有告诉李丹妮,两人的散步活动也一直继续。两年之后,袁迪宝升入大三。彼时全国大学大调整,袁迪宝读的医学系并入现在的华西医科大学,需要去成都读书。分别之前,袁迪宝思考再三,向李丹妮交了底:“......我想我实在对不起你,我要求你给我严厉的惩罚……”李丹妮没有惩罚他,从容地选择了“分手”。“我没有权利去抢别人的幸福。”1956年,两人正式分别。袁迪宝去了成都,李丹妮跟着父母回了法国。法国的生活是艰难的,李丹妮属于“杂种人”,李母则属于穷苦阶层,要在工厂打工维生。父亲没有护照,只能先去泰国投奔李丹妮的祖母,1962年才辗转到了法国。最重要的娘俩在中国生活了太久,已经和法国社会格格不入。行李箱里装的都是中式蓝色大棉裤和布鞋,走上街总是奇奇怪怪。后来还是在当地劳动局的帮助下,李丹妮才找了一份打字的秘书工作。这中间她也遇到了一次爱情。只不过对方也是有家室的,李丹妮无法接受。也是在这次事件后,李丹妮内心达到了极度的抑郁。此后半个世纪她一直单身,用打耳洞的方式抵消情感的压抑。而回到黄秀雪身边的袁迪宝,生活是平淡的。但不是枯燥,袁迪宝曾用“敬重”来形容这种生活。意思是,黄秀雪于私,为自己培养了三个孩子;于公,为国家出力修建了鹰厦铁路。不过,也不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婚姻期间,袁迪宝和李丹妮一直有书信往来。不全是写肉麻情话,更多的是,袁迪宝一天吃几顿饭都要写进信里告诉李丹妮。那种感觉应该说,很纯洁,也很多情。三个孩子不知道,但是黄秀雪很清楚。不过这件事黄秀雪没有声张过,也从未提过李丹妮这三个字。唯独有一次,困难时期,李丹妮从法国给袁迪宝寄来了奶粉、衣服、饼干。黄秀雪笑着说,既然做孩子们的义母,就要多寄一些才是。真是个伟大的女人,但估计袁迪宝当时也是听不出好赖话,真就把孩子们的照片寄给李丹妮看。李丹妮的母亲也看了照片,说,你看人家过得挺好。话里话外的真实意思不能细细琢磨,也许应该感谢时代。动荡的那几年里,一把大火烧光了袁迪宝存贮的写给李丹妮的信(袁迪宝的姐姐还存有100封)。此后生活恢复,袁迪宝又陆续给李丹妮去了几封信,但她没有再回复。原因是李丹妮接到了一封匿名电报,上面写着:你不要再写信了,你害人。这封电报至今不知道是谁发的。不过李丹妮也没有忍住。1976年10月12日,她给厦门防疫站去了一封信,里面写着:亲爱的迪宝,10年了,你还住在厦禾路吗?只是防疫站已经搬走,信被退了回去。通讯就此中断,两人之间只剩千丝万缕的默契。比如袁迪宝出差时,有空就会去杭州看看,看看当年的那个地方。李丹妮攻读了汉学博士,在法国做了中文老师。生活里没有你,生活里全是你。因为表现出色,法国政府授予了她骑士勋章,还给她出版了传记。在书的封面上,李丹妮写到:“叶子往这边倒,大雁奋力却向那头飞。我的这辈子就是这样。”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是偏偏世事难料。1994年黄秀雪因牙龈癌去世,袁迪宝成了“单身”,十几年里独吃独住不与人来往。子女们觉得生活越过越潦草不是个办法,便想着法开解老爷子。结果往事不可回首,一回忆引出了外国女老师的八卦。那时候袁迪宝已经82岁,终于向孩子们坦诚了那段往事。儿孙们哪里见过这样的传奇,纷纷怂恿袁迪宝给李丹妮写信。2010年3月31日、4月1日,袁迪宝用了2天时间,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装在两个信封里寄向了法国。大致内容就是回忆当年,最后再旁敲侧击问问个人隐私。当年4月10日、11日,李丹妮收到了这两封信。她回信说,自己一直一个人过,正准备进修道院孤独终老。袁迪宝没想过能有回信,激动得跳了起来,更是强烈要求李丹妮来厦门。李丹妮惶恐不安,去问神父,神父说,这是天意。2010年9月16日,袁迪宝的三儿媳妇去法国接到了李丹妮。因为行李太重,还被罚了四五百欧元。出站口,袁迪宝早已穿着西装捧着55朵玫瑰在等候。55朵,象征他们分别的55年。9月21日,两人在民政局登记结婚。虽然是老夫老妻,但是婚后生活比小年轻还幼稚。每天9点出门散步,11点回家吃饭,一路上袁迪宝嘚嘚不停。李丹妮就问了,怎么话这么多?儿媳妇说,他攒了55年啊,自然心里憋的全是话。李丹妮也不好到哪去,本来就多愁善感,只要一会看不到袁迪宝,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一次袁迪宝出门忘了打招呼,她急得在家大哭。三个儿媳妇也跟着着急,过来批评老爷子。面对记者采访,两人更有意思,记者问:当年你们热恋,有没有过进一步的关系?袁迪宝听不清话,李丹妮就大声重复:她问我们有没有上过床?老爷子赶紧摇头,“没有没有!假如有多一层的关系,也许不会坚持到今天了……”再问,结婚后和恋爱时有什么不一样?李丹妮说,没有,他还是我的迪宝。袁迪宝则很浪漫的回答,她有了一个家。也是袁迪宝的这种个性,李丹妮的晚年生活多了许多快乐。只是毕竟年纪大了,2017年10月19日,袁迪宝先走一步,2018年7月12日李丹妮也去了。朦胧的爱了3年,分离55年,结婚8年,真得很传奇。就像袁迪宝儿媳说的:中国人的爱情,上世纪50年代是纯爱,70年代是阶级之爱,今天是物质之爱。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袁迪宝还是不太厚道的,自己啥都没耽误,有妻有子,让李丹妮自己孤独了55年。李丹妮也有点恋爱脑的感觉。但真没什么办法,也不能说什么亏欠。爱情只是一颗小种子,在不同的人心里会开出不一样的花。至少三个当事人“不爱之爱”的那55年里,因为爱情,爱从未消失,因为爱情,也各自坚守住了底线。也算是有始有终。何况发生在水边的爱恋,从古到今都是虐恋。就像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也像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千言万语,爱情是什么?不可说也说不得。完整的爱情,本就是不完整的。但,我待你好,你千万不要过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