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近年来的困境,暴露了该国在改革进程中的曲折与挣扎。最为严重的是,印度逐渐背离了自1991年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确立的发展路线,陷入了传统的“减贫主义”与行业保护主义的桎梏,缺乏有效改革的强力推动者。这一切的根源,既在于思想上的保守,也在于政治上对改革的种种妨碍,而这一切都将在长期内导致印度经济潜力的浪费和发展动力的不足。
《印刷报》主编谢卡尔·古普塔的评论中指出,印度经济问题的三大根本原因——“减贫主义”的思维惯性、钢铁行业的保护主义偏好,以及强力改革者的缺席,正是当下印度经济困境的罪魁祸首。对于这一分析,虽然部分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但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这些因素无疑是拖慢印度经济发展、让印度错失全球化机会的关键因素。
首先,所谓的“减贫主义”思维,已经成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关注财富分配、限制财阀扩张以及加大贫困阶层的扶持来解决经济问题。然而,这种过于单一的、偏向社会福利的思维忽略了市场经济本应具备的“激励效应”。虽然关注贫困与社会不平等本身并无不妥,但将所有经济问题归结为不平等,却缺乏对经济长期增长的考虑。1991年改革后,印度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其成功背后正是通过放松政府管制、加强市场竞争以及扩大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政策。正是这些改革让印度成功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转变为世界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而“减贫主义”则忽视了这个经验教训,回归了以贫困为中心的经济政策,限制了财富的创造与扩张,这不仅没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加剧了经济低迷的恶性循环。
其次,印度钢铁行业的保护主义思维,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的妨碍。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印度工业化的核心材料来源。然而,印度政府不仅未能有效扩大钢铁产业的供给,反而采取了更加激进的保护主义政策。这种政策强调通过高关税和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却忽视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技术创新对产业提升的重要性。这种局限性的策略,不仅导致了钢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也未能有效促进国内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随着全球钢铁产业格局的变动,印度在此领域的落后将使其错失一系列经济崛起的机会。
再者,印度改革者的缺席,也成为当前经济困局的重要因素。1991年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拉奥政府强力推动的政策执行与政治决心,而如今,印度缺乏同样的改革者和政治意愿。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印度政坛逐渐被短视的利益集团与官僚主义所控制,改革进程停滞不前。即便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印度政府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政策来激发经济活力。这样的政治僵化,已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印度若无法产生具有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的改革者,无法打破眼前的政策桎梏,将永远被困在低增长的迷局之中。
要改变当前的经济局势,印度必须摒弃“减贫主义”的经济思维,重新回到1991年改革以来确立的自由化和市场导向的发展道路上。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印度必须放弃狭隘的保护主义政策,拥抱全球竞争与创新,尤其是在钢铁等基础产业领域。此外,印度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与执行力的改革者,以推动改革政策的落实,克服政治利益集团的阻挠,确保经济增长不再陷入低迷。
印度面临的挑战是复杂而深远的,但机会同样充满。正如谢卡尔·古普塔所言,印度如果能够从1991年改革成功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摒弃过时的经济思维,并为未来培养新一代的改革者,印度就能突破当前的困境,实现经济的全面崛起。反之,若继续回避深层次的改革,印度将继续被经济发展中的顽固障碍所束缚,错失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争夺先机的机会。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印度不应再将“减贫主义”作为经济政策的主导思想,而应该放眼长远,打破陈旧的束缚,推动一场深刻的经济改革,才能真正迎来经济崛起的黄金时代。
话里有话
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