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蜀国最弱,为何多次主动出击,这是否战略失误?

吴闯说唠嗑 2021-08-28 10:41:45

历史是偶然所集合的必然。所以,趋势真实比细节真实更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在大趋势上落地思考,给历史事件提出符合趋势的解释框架。

三国是一盘大棋,在这个棋盘上,不仅有物质力量的对比,还有正统与否的较量。所以,蜀汉为何多次主动出击的问题,需要放在整个历史格局中来思考。

1.战略上,诸葛亮要以战为守,必须把自己打成一只小刺猬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民穷兵疲以及益州疲敝,这是诸葛亮在前两次北伐前所做的自我评估。

不是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知道蜀汉力量弱,处当时形势之下的诸葛亮也知道。但是,他还是要北伐。原因就是:事不可息。

魏蜀吴对峙,但一定要决出个胜负来。不是东吴想这么做,也不是蜀汉想这么做,而是曹魏就想这么做。在整个天下的大格局上,曹魏处于战略主动,三国形势怎么发展,曹魏说了算。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这就是曹魏始终处于战略主动的筹码。我地盘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人才这么杰出、士兵这么勇猛,为什么要容忍吴国和蜀国的存在。

所以,曹魏或早或晚一定要收拾蜀汉和东吴。而且,从来都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蜀汉最软,那肯定最先收拾蜀汉。后来的历史,也就是这个脚本。

因此,诸葛亮在汉中修长城也罢、越秦岭主动进攻也罢,仗总是要打的。蜀汉不打曹魏,曹魏也会打蜀汉。

为什么曹魏就一直被打,而没有动手呢?

一个是曹魏大有大的问题,就是敌人太多、牵制棘手,他需要时间来喘气。另一个是曹魏要动手就肯定下大死手,所以也需要一个举国动员的时机和借口。

所以,诸葛亮就不能给曹魏喘气的机会,就是追着他打,用战争手段激化曹魏的国内矛盾。而且,屡屡出征也会展现出一种进取和强势的态度,使曹魏不敢轻易小瞧蜀汉,这也会影响曹魏的朝堂决策。

2.策略上,诸葛亮要寻求战略转机,他需要为蜀汉的长远发展谋出路

自己把自己困死在益州,然后花天酒地地过日子,蜀汉必须亡。

因为这里就不是称王称霸之地。

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天下九州,蜀汉只据一州,而要以一图八,还要长策取胜,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所以,诸葛亮就必须改变蜀汉据一州的格局。

刘备在益州之外,南取半壁荆州、北图整个汉中,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其实很进取。

诸葛亮就是在向刘备学习,必须进取而且只能更进取,拼命也要在益州和汉中之外,再从曹魏身上撕下一块土地。

诸葛亮最想要的,当然就是关中,因为以关中制天下是自古以来的铁律。

但是,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蜀汉没有那么大的胃口,一口吃掉关中。所以魏延的子午奇谋,诸葛亮不能采纳。

诸葛亮设计的总体布局是:要取天下必取关中;要取关中必取陇右。拿下陇右就可以切断关中与凉州的联络,凉州也就是迟早的事情。有了陇右和凉州,再加上益州,诸葛亮进取关中才能成为可能。

诸葛亮要为蜀汉打造新的外界通道,凉州和陇右就是这个出口。

所以,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的目的都是在寻求蜀汉的出口,寻求蜀汉对外界天下的影响力。只有如此,蜀汉才有可能实现自保,并在积极的自保中、图谋关中。而只要拿下关中,天下的格局就会立即改变。三国格局改变,蜀汉才可能获得争霸中原的资本,正式打破曹魏统一全国的既有趋势。

3.旗帜上,蜀汉北伐是在维护自身政权的合法性

刘备是河北人,诸葛亮是荆州人,一伙河北、荆州人,凭啥能在益州称皇帝、掌相权。原因就是旗帜,刘备是大汉皇叔、汉室后裔,诸葛亮是在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帜。

蜀汉是历史称谓,在当时的格局下,它就是汉。

大汉王朝就是蜀汉全部合法性的来源。

但这个合法性资源,不能停在益州不动,诸葛亮等人必须得保住和发展这个合法性资源。怎么保住和发展呢?那就是北伐。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虽然其中有的只是小阵仗,因为也要配合盟友东吴的举动,但是小阵仗也要说成大北伐。

只有不断北伐、不断进取,才会证明蜀汉是正统,而且还是个积极进取的正统。同时,也可以给益州士族一个交代,我们的目标是中原、是天下,等定了中原、有了天下,益州还是你们这群人的。

大汉旗帜,是蜀汉讲给天下的故事;频频北伐,是蜀汉讲给益州的故事。

如果不北伐呢?

那蜀汉就会丧失全部合法性。你就是想赖在四川当土皇帝,那我们益州人凭啥让你当?为了更安全,益州直接投降曹魏这个天底下最大的老板,岂不更好?

所以,战略上以攻为守、策略上寻求转机、旗帜上保住和发展合法性,就是蜀汉屡屡出兵北伐的原因所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