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宋真宗第一次亲征中,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杨延朗,其实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故事中的杨六郎——杨延昭,今天我们就说说杨六郎的历史真相。
1、“杨六郎”的成名战——遂城保卫战杨六郎,乃雍熙北征时战死于陈家谷口的宋朝勇将杨业之子杨延朗,由于此后宋真宗尊崇神话传说人物赵玄朗为始祖,故人名、地名中带“朗”字者纷纷改换,杨延朗也改名曰杨延昭。

与戏剧小说中所说的杨延朗是杨业第六子不同,据史书所载,杨延朗实为杨业之长子。
杨延朗幼时沉默寡言,但喜玩行军作战之类游戏,故杨业曾称誉“此儿类我”,待其年龄稍大,出征时必带杨延朗同行。雍熙北伐,杨业率军攻击应、朔诸州,杨延朗出任先锋,在朔州城下激战中,虽流矢穿臂,却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因伤重,杨延朗离军养伤,故未随杨业转战陈家谷口。杨业死后,杨延朗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知景州。后来因江淮岁凶,杨延朗改任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即景州,今河北东光)。
999年(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七月,宋真宗获悉辽兵将大举南下;便任命马步军都虞侯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调任杨延昭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守备保州(今河北保定)、安肃军梁门(今河北徐水)、广信军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三地。
宋真宗将杨延朗自河东调去河北,除河北前线承受契丹军事压力更大,更需能征惯战的战将这一原因外,当还有将杨延朗调离人亲地熟的乡邦之用意。
当时契丹南侵河北宋境,主要有东、西两条通道:
东道因宋人疏浚界河,沟通塘泊,不利于骑兵驰骋,故辽军大多自西道,即今河北易县、徐水、满城、望都一线南下。为控扼这条西道之咽喉,杨延朗亲自镇守最近敌境的遂城,而以勇将杨嗣守保州、魏能守梁门。
是年冬,辽军大举南侵,袭击城小无备的遂城。刚任职不久的杨延朗一面调兵守城,一面赶紧派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但宋军主将傅潜胆怯避战,闭门不出,遂城遂为辽军所围困。

辽军因屡攻遂城不克,便不断增兵,四面登城,激战数日,最后连萧太后也亲临城下,自擂战鼓督战,矢飞如雨,攻势如潮。当时城中守军不满三千,众心危惧,但杨延朗从容召集城中壮丁登上城墙,被甲执锐,日夜固守。
正在危急之际,适逢寒潮来临,气温骤降,杨延朗随机应变,急命军民汲水浇在城墙外表上,一夜之间冻成坚冰,使城墙变得既坚固又光滑,难以攀登。
辽军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转攻别处城寨。杨延朗乘机追杀,截获辽军铠甲器仗甚多。杨延朗出奇计守住遂城,由此威震边庭,被擢任莫州刺史。
次年正月,杨延朗应召至大名府觐见天子,宋真宗向杨延昭咨询边防之策,并对诸王称誉道:“此即杨延朗也。延朗父杨业为前朝名将,延朗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为可嘉也。”
厚加赏赐,遣还遂城驻守。当时,宋将魏能也坚守梁门不下,故时人称誉此两城为“铜梁门”、“铁遂城”。又宋保州刺史、缘边巡检杨嗣也勇于战斗,与杨延朗齐名,边人称之为“二杨”。
2、“二杨”的羊山之伏1001年(宋咸平四年,辽统和十九年)春,杨嗣奉召入朝面见天子,宋真宗擢任杨嗣为团练使,杨嗣上奏道:“臣久与杨延朗联职,今一旦骤然居于其上,故愿且守旧官。”宋真宗颇嘉赏杨嗣能谦让,故并命保州刺史杨嗣、莫州刺史杨延朗为本州团练使。
宋真宗此后向宰相表示道:
“杨嗣及杨延朗并出于疏外,以忠勇自动,朝中忌嫉二人者众,朕力为保庇,乃及于此。”

是年冬,辽军南侵,其前锋在长城口被宋北面前阵钤辖张斌小挫一阵,辽军大至,张斌退保威虏军(即遂城)。辽军绕过威虏军南下,前此宋保州团练使杨嗣、莫州团练使杨延朗、西上閤门使李继宣、入内副都知秦翰并为前阵前锋、前阵钤辖,各统本部军马分屯静戎军(即梁门)、威虏军一带,至此会师于威虏军西,杨延朗、杨嗣先率精锐埋伏于遂城西北的羊山西麓,李继宣与秦翰各整所部,分为左、右队,秦翰全军继进。
李继宣留所部士卒在齐罗列阵,只带二骑继进侦查。杨延朗率少数骑兵自北面向契丹挑战,且战且退,将敌诱至羊山西。猛然间伏兵突起,留在齐罗的李继宣留部也被招来投入战斗,与秦翰军合势大战。辽军措手不及,赶忙与宋军争夺羊山制高点,被宋军击败,退向山北。李继宣挥兵急追,坐骑中箭,即换马再战,辽兵弃兵曳甲,大败而逃。此即所谓“羊山之伏”,此后当地百姓改羊山为杨山,或称“藏兵山”,以纪念此一胜利。
随着辽军主力前来增援,宋军不支,先后退出战斗,退保威虏军。
1002年(宋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春,辽军再次进攻保州,杨延朗、杨嗣率军增援,列阵未成,即遭辽军突袭,损失很大。宋真宗因两将素以忠勇闻名,故未加责贬。
此时河北沿边大浚河渠,以为边防,契丹屡屡出兵阻挠,又自威虏军西入寇南下。
宋真宗诏知雄州何承矩出军以分其兵势,但何承矩担心辽人知晓北上部队是自雄州出发,而来“修怨”,就以本军缺乏骑兵为理由推辞,只派出军校杨万金率士卒数千人,自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东出混泥城(今河北安新),随即称众寡不敌而退还。
次年,宋真宗又诏内侍阎文庆与静戎军帅王能、顺安军帅马济共督疏浚河塘之事,调遣莫州路部署石普屯驻顺安军之西,与威虏军将魏能、保州将杨延朗、北平寨将田敏相为犄角,以防遏辽军奔冲破坏。

此后,杨延朗自保州、威虏军、静戎军缘边都巡检使改任宁边军部署。次年,宋真宗又诏增杨延朗部兵额满万人,指示“如契丹骑入寇,则杨廷朗部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守护屯田,且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并同意杨延朗部不隶属于定州都部署王超,而可“便宜行事”。
由此在宋真宗的部署中,杨延朗部被作为一支奇兵使用,从而在抗击辽军大举南侵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性杨延朗自河东调守河北边关以后,再也未回晋北任职,待澶渊宋、辽订立和盟后之次年,改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于1014年(宋大中祥符七年)死于任上。
在将近20年时间内,杨延朗始终镇守于河北抗辽前线,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传说轶事和遗迹,其中相当多的传说、遗迹是随着杨家将故事的广为传播而为后人所附会,如杨延朗甚至杨家将都从未有涉足的今北京地区,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杨六郎的故事和遗址,在北京西郊有六郎庄,民间传说杨六郎在此练兵驻扎过,当地又有挂甲屯,因杨六郎曾在此晾晒其染血战袍而得名。
在颐和园以北有座望儿山,当地盛传在辽、宋争战时,杨六郎带兵杀敌,其母亲佘太君常在此登高望儿,擂鼓助阵,后人便称此山为望儿山以为纪念。
就是杨延朗曾驻兵、战斗过的地方,其有关传说、遗迹也不能一概视为史实。前人曾有诗云:“拒马河边古战场,王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盲鼓词里,威震三关说六郎。”

此三关即指瓦桥关(今河北雄县)、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此三关兵马隶属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都部署,所以也可说,官拜高阳关副都部署的杨延朗镇守三关多年,不过得加以说明的是,杨延朗曾与辽兵激战、并取得不少胜仗之处,是在河北西道即今定州、保定一线,而杨廷朗镇守高阳关已在澶渊议和以后,虽然边界上时不时会有些小摩擦,但并未发生过稍成规模的战斗。
因此,在高阳关地区传诵于村鼓社戏、或记载于乡邦文献之中的有关杨六郎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传说与遗迹,就不能太当真。
4、杨家将人物的真实性说到杨六郎威镇三关,世人自然联想起杨延朗以外的杨家将其他成员。
据《宋史》等记载,杨业生有七子,除一同战死于陈家谷口的杨延玉外,其他六子依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和延彬,而杨延玉为杨业第几子,史载不详。
杨业“死于王事”之后,宋廷擢任延朗自供奉官迁崇仪副使,延浦、延训自殿直迁供奉官,延瓌、延贵、延彬并录为殿直。
但在戏曲小说中,杨业有七子二女,依次为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和八姐、九妹。其实杨延朗即是杨延昭,但民间艺人却误分一人作二人,作为四郎、六郎之名了。
《四郎探母》、《杨家府演义》等传统戏曲小说称,有一次契丹天子设计,邀请宋朝皇帝去辽军大营内和谈,宋人为保护皇上安全,由杨家将中的大儿子渊平假扮成宋朝皇帝,其他六兄弟护驾前往。在辽帝的招待宴会上,杨家兄弟遭到辽军伏击,大郎、二郎、三郎殉国,四郎被俘,五郎逃到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六郎、七郎突围而归。在混战中,辽帝亦被杀死。
这故事大概是从宋太宗高梁河之败中附会而来。此后杨业出军陷入辽军重围,杨七郎杀出重围去请救兵,但被宋军主帅潘仁美(潘美)假公济私害死。因救兵不至,宋军全军覆没,杨业悲愤之下头撞李陵碑而亡。

而被俘的杨四郎将自己之姓拆开,改名“木易”,骗过辽人,留在了辽国,此后萧太后看中他长相英俊,武艺高强,便将女儿铁镜公主嫁给了他,杨四郎就成了辽国驸马。这自然亦出自虚构,史载萧太后有三女,皆嫁给了后族。不过这故事也有一定历史依据,即当时不少宋人因各种原因流落契丹境内,也多有娶契丹世族女子为妻生子者。
杨六郎之母佘太君,据考证当作“折太君”,因在晋北方言中,“折”、“佘”两字谐音。
史载折太君为宋初节度使折德扆之女。折氏乃河东府州(今陕西府谷)世族,入宋以后世为府州知州,自五代至北宋末年,折氏先后八代为将守边,战功卓越,人呼“折家兵”,几与杨家将齐名。
折太君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不多,仅方志资料中记录有一些相关遗迹和传说,云折太君善于骑射,曾助杨业建立战功,并训练婢仆习武,勇敢超过普通士兵。杨业战死后,折太君曾上书天子述说杨业折戈沙场的原因,迫使宋太宗下诏褒恤,而惩处潘美等将领。
又传说折太君死于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享年77岁,葬于山西保德城南40里折窝村。因此,开封天波府中佘太君百岁挂帅出征番邦,自然是艺术创造的产物了。
汴京开封城内天波府,是杨家将故事中的重要场所。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云杨家在汴京天波街有御赐宅第,名清风府,府内有无佞楼。
明代无名氏《杨家将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中云:“太宗下令于天波门外,金水河边,建立无佞府一所,与令公居住,又赐五百万与令公盖一座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以旌表之。"
此即天波府一名之由来。
按宋朝制度,杨业之官爵,应无由天子赐宅邸于京城的资格。且据史书记载,杨业当时是将一家老小安置于郑州(今属河南)。

但也由上可见,至迟在元代已有相关传说,入明以后,有关天波府的故事即已定型。故明人李濂(汴京遗迹志》云:“玉阳观,在大梁门内,即杨六郎宅址也。”又云:“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此当即开封城西北龙亭前潘杨湖之杨家湖。于是故事传说中的地名有了对应的现实地址。
杨延朗有三子,其幼子杨文广为北宋中期名将。但在杨家将故事中,杨延昭之子为杨宗保,杨宗保娶妻穆桂英,生子名杨文广。因杨宗保之名字、史迹皆于史无征,系出虚构。
清朝《乾隆保德州志》载:杨延昭之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保德州南慕塔村,即其故地也。故有人指出“慕容”二字急读,与“穆”音相近,而有关杨宗保的故事又与杨文广的事迹相合,所以戏曲小说中的杨宗保即是历史上的杨文广,而文武双全、挂帅破辽的穆桂英,其原型实为杨文广之妻慕容氏。
在杨家将故事中,杨六郎身边有“哼哈”两将,一名孟良,另一名焦赞,两人都性格豪爽,为人憨直侠义,随主将杨延昭出生入死,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但宋朝史书中并无此两员猛将之记载。在流传有杨家将故事之地,每每有孟良、焦赞活动的遗址,如明代《定州志》云嘉山绝顶有孟良砦,相传宋将孟良屯兵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孟良寨在广昌县城东三十里,宋孟良在此,故名。”
又《乾隆代州志》称“崞县阳武堡,有杨六郎寨,宋都巡检使杨延昭守阳武峪,骁勇善战,辽人惮之。时部将孟良、焦赞同守焉”。
因杨延朗为都巡检使之地为河北,而非在河东(今山西),故可证其当出附会。对于孟良,前些年在河北赞皇发现宋代孟良墓志一方,称孟良曾授朝散郎、守殿中丞之职,以骑都尉致仕,朝廷赐绯银鱼袋,于熙宁八年(1075年)去世,享年81岁。
有人因此认定此孟良即是杨六郎之部将。
此说不确,因朝散郎、殿中丞皆属文官之职,且其年龄也不相符,所以此赞皇县之文官孟良,只是恰好与传说中之猛将同名而已。

而焦赞,有人据《元史·焦德裕传》记载焦德裕的远祖焦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遂认为此人即杨家将故事中的焦赞。
然考之史传,此说也属似是而非,因为北宋中期名宰相富弼并未镇守过瓦桥关,而且在早期杨家将故事中,如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焦光赞捉拿萧天佑》中,焦赞别作“焦光赞”。
可见猛将焦赞,也只是一个传说。
这是因为宋朝积弱不振,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故遗民们追往抚今,愈发追思那些血战卫国之战将,于是“一门忠烈”之杨家将故事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在其中加入了许多颇具神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

如南宋遗民所撰的《烬余录》,便将其他宋朝将领之战功附会于杨家将身上,还杜撰出杨家将救宋太宗的情节等。而在明朝后期同样面临着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形势,促使杨家将故事更加广为流布。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㢲戥
焦不离孟,称不离坨。这可是谚语!此二人绝对是杨六郎的手下。宋没有记载,和杨六郎的下场有关。杨六郎私自出兵打了了一个城池,他还想继续收复一半的燕云。可是皇帝一心求和,把杨六郎撤了还不让回家,最后老死外面。结局也就比岳飞强一点。这是赵家的传统,谁私自出兵谁就是死。赢了也不行。赵家喜欢给别人上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