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东厂的真正面目,令人大开眼界!

袁载聊历史 2024-04-02 09:38:44

东厂,其全名为东缉事厂,由于主要办公地点在京师东安门之北(另有说法是东华门旁)而得名,作为明朝时期由宦官领头的特务机构,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负责特权监察和情报收集。与同期的锦衣卫并称为“厂卫”,两者一同被后世视为明朝“特务治国”的标志。

起源

朱元璋汲取前朝教训,在世时便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宦官集团理论上是只能给皇帝搞后勤,不应该形成东厂这类可以影响朝政的机构。然而,这一祖训却被明成祖朱棣所打破。究其原因,跟他的皇位来源争议息息相关。

朱棣原本是北方诸侯王——燕王,皇位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他却选择了走上叛乱之路,发动靖难之役,将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从皇位上踢了下来。在明朝这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忠君爱国的时代,朱棣的这一行为无疑会被很多人视为大逆不道。

虽然碍于朱棣的权威和武力,反对者在表面上对朱棣保持恭敬,但内心深处却对朱棣充满了鄙视和不满。朱棣对此心知肚明,深知自己随时可能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

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朱棣在继位后迅速加强了锦衣卫的势力,用以严密监视朝廷百官的一举一动。然而,锦衣卫与文官体系之间,在朱元璋时期已经相互博弈多年,二者早已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使得朱棣感到锦衣卫的监察乏力,于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朱棣下令组建“东缉事厂”,即我们熟知的东厂。

权力

东厂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巡查缉捕”上,跟锦衣卫的异同,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东厂的设立不仅平衡了锦衣卫的权力,避免了其一家独大,而且在对皇帝最为关注的案件中,东厂还进行专项处理,确保案件能够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按照皇帝的诉求解决。

不过东厂抓人在制度上并非无拘无束,针对达官显贵的逮捕,不但需要持有“驾帖”,代表行动由皇帝下发,还需要朝廷监察部门中的刑科给事中给“佥签”确认。即使抓到了人,东厂也不能直接进行审问,而是需要将犯人交由锦衣卫中的北镇抚司进行审理。

组织架构

东厂首领俗称厂公,全称则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太监”,职位最初是皇帝在内官二十四衙门中挑选亲信宦官担任,随皇帝的个人喜欢变化,没有固定定式。不过在嘉靖皇帝之后,东厂作为宦官集团内部唯一完全掌握的武力机构,一般被内官最具权势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或掌印太监兼任,不再作为独立的存在。

厂公之下并无属官,但是会根据业务需要设置卫官,分别是“掌刑千户”一名,负责带队执行刑法。“理刑百户”一名,进行案件适用刑法的解释。二者俗称“贴刑官”,一般从锦衣卫里面调配。

除去官员级别的架构,在执行层面,东厂主要分为内勤、外勤2个大板块。

内勤称为“隶役”,主要管理东厂的日常运作,大致负责掌班、领班、司房等内务板块,为东厂外勤执行任务,做好后勤保障。

外勤称“缉事”,也叫“番役”,电视剧中常说的东厂番子就是特指他们。“番役”是东厂的执行部门,厂公下令办案,去查案、去抓人的人就是他们。值得注意的是,“番役”可跟他们厂公不一样,他们不是太监,主要是从锦衣卫里面精选人才招募。

袁说

东厂与锦衣卫关系密切,不仅在办案步骤、权力上相似,甚至人员也多有重叠。可以说,东厂就像是锦衣卫中的专案部门,后期逐渐超越锦衣卫也在情理之中。简言之,皇帝对锦衣卫产生了不信任,于是从其中挑选了一批精英,交由身边的宦官管理,从而诞生了东厂。

同名公众号【袁载誉读明朝】期待关注

参考资料:《明史·卷七》、^ 胡丹. 附錄,明司禮監、東廠、南京守備太監年表. 《明代宦官制度研究》、《玉光剑气集》

0 阅读:1
袁载聊历史

袁载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