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预言家:21个人,精准地预言了未来

香卉浏览情感 2025-04-23 04:24:32

你是否相信有人能看穿时光迷雾,预见未来?

历史长河中,总有人抛出令人惊叹的预言:有的精准勾勒出科技变革,让科幻照进现实;有的神秘预言重大事件,与历史惊人重合。

19世纪早期,法国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游历美国之后,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预言了美国和俄罗斯未来会形成竞争关系。

他写道,这两个国家终有一天会“将半个世界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当时,两国都视英国为主要对手,且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托克维尔的这一观点着实令人惊讶。

托克维尔认为,两国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导致冲突。

一个多世纪后,随着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爆发,他的这一预言被证实是正确的。

记者兼灵媒威廉·托马斯·斯特德在泰坦尼克号灾难发生的数年前,就创作了一些虚构故事,这些故事离奇地与后来的灾难如出一辙。

他描写了一艘因救生艇数量不足而沉没的船,还描述了另一艘撞上大西洋冰山的船。

而这些情节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中悲惨地成为了现实,当时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救生艇数量严重不足。

命运弄人,斯特德本人当时就在泰坦尼克号上,并且是约1500名遇难者中的一员。

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以《海底两万里》等作品闻名于世。他在1865年出版的《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惊人准确地预言了人类登月的情形。

在阿波罗11号实际执行任务的一个多世纪之前,凡尔纳的这部小说就包含了一些后来成为现实的细节。

他正确地将发射地点设定在佛罗里达,也就是后来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所在地,并且描写了由三名宇航员组成的机组人员。

此外,凡尔纳将他笔下虚构的宇宙飞船命名为“哥伦比亚大炮”,这与现实中阿波罗11号的指挥舱“哥伦比亚号”极为接近。他甚至描绘了机组人员乘坐宇宙飞船,借助降落伞溅落在海洋中返回地球的场景,这与阿波罗11号宇航员的实际返回方式如出一辙。

19世纪60年代,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构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

当时已知的元素大约有60种,他依据原子量对这些元素进行排列,并观察到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的重复规律。

他在表格中留下了一些空位,认为这些位置应该是尚未被发现的元素所在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门捷列夫预言了几种当时尚未被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及其特性。比如锗元素,早在1886年锗被实际发现之前,他就暂时将其命名为“类硅”。

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在其1953年的经典小说《华氏451》中,精准地描绘了一种与现代耳塞极为相似的技术,而那时距离耳塞的广泛使用还有数十年之久。

他生动地刻画了人们通过戴在耳朵里的小型设备收听音频的场景,书中写道:“她的耳朵里紧紧塞着小巧的‘海贝壳’,也就是顶针大小的收音机,随之而来的是如电子海洋般的各种声音,音乐声、谈话声,音乐声、谈话声交替传来……”

布拉德伯里不仅预见到了这项技术本身,还暗示了这类设备可能会让人们变得孤立。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出生,当时哈雷彗星刚划过天空不久。

1909年,他对自己的死亡做出了一个惊人准确的预言。

他告诉自己的传记作者:“1835年,我伴随着哈雷彗星的到来而出生。明年它又要来了,我想我会伴随着它离开人世。”

果不其然,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因心脏病发作去世,而就在前一天,哈雷彗星如预言的那样再次出现在天空中。

罗伯特·波义耳是现代化学领域的一位关键人物。在17世纪60年代,那时科学仍在发展之中,他列出了一系列科学预言。

在他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想法里,就有器官移植的概念,他将其描述为“远距离治愈疾病,或者至少通过移植的方式来治愈”。

这一非凡的预言在近300年后成为了现实,1954年,人类进行了首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

1917年,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在《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发出警告,称如果对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加节制,将会产生一种“温室效应”,最终会把地球变成“一个温室”。

他的这一观点预示了现代对气候问题的担忧。

他还提出疑问,当有限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耗尽后,该用什么能源来替代它们,并建议使用酒精燃料和太阳能设备。

如今看来,他在一个世纪前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警告以及提出的潜在解决方案,仍然极具现实意义。

诺查丹玛斯在16世纪做出的许多预言都被认为含糊不清,但他对伦敦大火的预言却因其精准度而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场大火发生的一个世纪之前,他就在诗中写道:“正义之人的鲜血将在伦敦流尽 / 在66年的大火中被焚烧殆尽 / 古老的贵妇将从她的高位上跌落 / 许多同教派的人将丧生。”

这一预言准确地指出了这场毁灭性大火发生的城市(伦敦)和年份(1666年)。

此外,诗中关于 “古老的贵妇” 的描述,很可能指的是查理一世国王的妻子亨丽埃塔·玛丽亚的去世,她也于1666年离世。

在苹果公司推出iPad的几十年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就在他1968年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描绘了一种与之极为相似的设备。

克拉克将这种设备称为“新闻便笺簿”,并详细描述了书中一个角色如何使用它来获取信息。

他写道:“他会把自己的……新闻便笺簿接入飞船的信息线路,浏览最新的报道……那个邮票大小的矩形区域会不断放大,直至刚好填满整个屏幕。”

这种虚构的 “新闻便笺簿” 是在真正的iPad诞生42年前就被设想出来的,它与后来逐渐成为常见技术的平板电脑及其应用程序界面极为相似。

1909年,著名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做出了令人惊叹的预言,他所描述的技术与现代的手机和无线网络极为相似,而那时距离这些技术的发明还有数十年之久。

他展望了这样一个未来:“不久之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无线信息传输将变得非常简单,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携带并操作自己的设备。”

在20世纪初,能有这样对于个人便携式无线通信设备的前瞻性预见,着实具有开创性意义。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协约国最高司令,法国将军斐迪南·福煦在德国战败后的和平谈判中是一位关键人物。

他强烈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条款,认为未能完全占领莱茵兰地区会让法国在未来面临侵略时变得不堪一击。

福煦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和约签署时,他颇具先见之明地说道:“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一场为期二十年的休战。”

果不其然,几乎就在整整二十年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全球冲突再次降临。

在1726年出版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乔纳森·斯威夫特对火星做出了一个惊人准确的预言。

他写道,火星“有两颗较小的星,即卫星,围绕着它旋转”。这一描述比实际发现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一要早了一个多世纪。

更令人赞叹的是,斯威夫特在小说中的描述还包含了一些关于这两颗卫星大小和自转速度的细节,而这些细节竟与现实惊人地接近,要知道在当时根本没有能够观测到这些特征的技术。

发明家雨果·根斯巴克在其1911年的科幻小说《拉尔夫124C 41+》中,除了描述电视和太空飞行等其他技术进步外,还描绘了太阳能的实际应用。

尽管他的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2660年),但太阳能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要早得多,首个太阳能设备于1978年问世。

在太阳能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很久,根斯巴克的先见之明就凸显了利用太阳能的潜力。

在1888年出版的乌托邦小说《回顾:2000-1887 》中,作者爱德华·贝拉米描绘了一个与现代信用卡极为相似的未来支付系统。

贝拉米设想,市民们会获得“与其在国家年度产出中所占份额相对应的信用额度……还会得到一张信用卡,凭借这张卡,他们可以获取……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

正如小说中所详述的那样,他实际上早在信用卡广泛使用的六十多年前就创造了“信用卡”这个词,预见了一个以信用而非现金为基础进行交易的世界。

1964年,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为《纽约时报》撰写了一篇文章,畅想了50年后的生活。

他预言:“小发明将继续把人类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他具体设想了一些便利设施,比如几秒钟就能准备好的 “自动餐食”、半加工的冷冻食品,以及能瞬间把水加热制成咖啡的机器。

这些设想准确地预见了现代的一些技术,比如微波炉、食材套餐配送服务以及自动咖啡机。

1993年,在一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广告中,演员汤姆·塞立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横穿整个国家……却无需停下来问路呢?”

这暗示了未来的导航技术。

尽管这则广告的其他部分预言得并不那么准确,但这一特定的预测却预示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

仅仅六年之后,GPS技术解密,使其得以投入商业使用,并最终改变了人们的导航方式。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9年出版的小说《当睡者醒来时》中,描绘了一种与现代自动门极为相似的未来科技。

他写道,书中的一个角色走近一堵看似坚固的墙壁,“这堵看似坚固的墙壁上的一长条突然‘啪’的一声卷了上去……随后又落了下来”。

这一虚构的描述比1960年世界上首次实际安装自动门的时间早了60多年。

1783年,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以斯拉·斯泰尔斯

做出了一个惊人准确的人口预测。他预计,美国人口将在大约200年内超过3亿。

事实证明,这一预测极其准确,因为美国人口在21世纪初就达到了3亿大关,这凸显了斯泰尔斯对长期人口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奥多耶夫斯基在其1835年的小说《4338年》中,构想了一个未来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即时交流,分享类似现代推文的简短动态,以及像博客文章那样篇幅较长的日志式记录。

这一预言尤为值得关注,因为奥多耶夫斯基在电报发明的十多年前就构思出了这些概念,而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快速长途通信的现实基础。

1987年,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接受《奥姆尼》杂志的采访时,准确地预言了人们在家中观看电影的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他设想了一个没有音像店的未来,在那个时代,观众将“按需订购电影,然后为其付费”。

他还预见到录像带将会过时,认为播放设备将依赖“激光影碟/光盘技术”。

这些预言预示了上世纪90年代视频点播服务的兴起、DVD(基于光盘技术,并于1995年实现标准化)的发展,以及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如今的流媒体平台。

0 阅读:10
香卉浏览情感

香卉浏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