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古代多叛乱?四川:你没把我放在眼里?

江舸 2023-11-24 15:34:23

幽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其位于中原大地的东北部。

该地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重地,因此自古以来都是历朝历代十分重视的区域。

但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幽州同时又是很容易发生叛乱的地方。

从曹魏的公孙氏之叛,到唐代的安史之乱,都给中原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南北朝和五代乱世之中,这里的割据政权就更加不胜枚举了。

那么幽州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还是说我们的印象其实源于误解呢?

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

幽州之所以能够成为诞生数目众多的割据政权,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在古代幽州地处中原政权东北疆界,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这令幽州始终承担着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职责。

为此历朝统治者不得不在幽州地区囤积重兵,这也为军镇和地方将领的自立,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与此同时,幽州又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

古幽州西界为太行山脉,东界为渤海,北有燕山和古长城,南边则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这样的地形令幽州拥有三面天然屏障。

虽然幽州兵力在和中原政权对比时往往处于劣势,但地理优势也可以为他们扳回一成。

另一方面幽州地区天气寒冷,这会令远道而来的士兵战斗力大大折损,隋炀帝多次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也和东北地区恶劣天气有关。

这就让中原王朝在讨伐幽州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顾虑,更适合割据政权的发展。

除了易守难攻之外,幽州在进攻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地形的限制,幽州地区军阀一般会选择南下用兵,而幽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军马产地,一直以来都以优秀的骑兵闻名。

在南下华北平原作战的时候,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也会让割据将领的野心不断膨胀。

除了军事因素之外,由于幽州在古代长期远离中国政治中心地带,这让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

在得到叛乱的消息后,想要组织一支军队前往讨伐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这都为幽州的割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乱世中,幽州的位置较为偏远,势力较强的政权一般会选择在平定中原腹地后再经营该地,这都让幽州成为了割据势力的风水宝地。

幽州的文化风气

如果仅仅有地理因素,恐怕还不能说明幽州和叛乱的关系,因为四川也有着和幽州相似的地理条件。

而且历史上发生在四川的叛乱也不在少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长江上游向建康发起攻击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

那么幽州为何会给人以叛乱频发的印象呢?

事实上这和幽州地区的文化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前面我们说到幽州地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线,因此从汉代开始这里就存在着胡汉杂居的现象。

相较于汉族百姓,古代游牧民族更加重视战斗。

虽然其中不少人也逐渐过起了定居生活,但他们骨子里的好战并没有发生改变,久而久之这里的汉人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这让幽州百姓成为了潜在的优良兵源。

从东汉末年开始,凡是在幽州一带成功立足的将领,几乎无一例外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这说明幽州地区的文化氛围和中原地区是存在较大差别的,这种差异会让幽州百姓和中原百姓之间产生疏离感,这也为叛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胡人是要比中原正统更加落后的存在。

因此一旦某地的百姓受到胡人生活风气的影响,中原士族就会给他们冠以蛮荒之地的蔑称,这无疑会加剧边地百姓和中央政府的矛盾。

比如在唐末时,蔡州成为了河朔军镇残兵的居留之所,很快唐廷就把蔡州等同于蛮夷之地了。

地处中原腹地的蔡州尚且如此,中原士大夫怎么看待幽州,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这种矛盾的加剧,会让幽州军民内部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这对于割据政权的存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幽州和四川、岭南等地最大的区别之一。

艰难的生活

前面我们分析了幽州容易出现割据政权,以及适合割据政权发展的几点原因。

但这并不能解释幽州叛乱频发的根本原因,即当地百姓跟随军阀起兵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幽州军阀之所以拥有对抗中原政权的能力,是因为这里往往被安排了大量的边防军队。

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古代,这些士兵很难得到其他地区的物资补给,即使后来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其对于运力的提升依然相对有限。

因此为了满足这些士兵的生活需要,幽州地区的士兵不得不采取屯田的方法自给自足。

但幽州不比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鱼米之乡,即使士兵们悉心耕作,每年的收成依然十分有限,这让很多士兵陷入了食不果腹的境地。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古人们对于饥饿的耐受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因此士兵们还不会有叛乱的想法,但如果此时中央政权再对边军进行打压和歧视的话,那么动乱就不可避免了。

比如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幽州地区的百姓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长安城中的百姓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城中的达官显贵不感恩这些边军也就罢了,他们还想方设法地断绝了地方将领进入朝堂核心的一切渠道。

李林甫等人以为,这么做只是将安禄山等人排挤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但这其实也等同于掐断了边军士兵的晋升路线。

这自然会引发当地士兵的不满,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士兵也就愿意为安禄山效命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叛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也有人说安禄山造反是源于民族元素,但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听说过北魏的六镇之乱。

当时差点推翻北魏统治者的叛军均为鲜卑族人,他们和元氏之间并不存在种族矛盾,但彼时边军的地位和安史之乱前期的唐朝军人却相差不大。

这就说明相对于民族差异,统治者对边军的忽视和欺压,才是引发叛乱的关键。

幽州叛乱真的多吗?

聊完了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文章开始时的问题,那就是幽州地区的叛乱真的多吗?

首先安史之乱自然是幽州历史上发生的影响力最大的叛乱,但除此之外,抛却前后燕,五代刘仁恭等割据政权,幽州地区最知名的叛乱,就是曹魏时期的公孙渊之叛了。

但深究公孙渊的叛乱原因,我们会发现其在起兵之初就知道自己远不是曹魏政权的对手,他之所以兴兵对抗,完全是为了自保。

因为在其接手辽东后,曾经私下和东吴政权发生了接触,他本想以此作为要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曾想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后来公孙渊知道曹魏政权产生了剿灭自己的想法,他还主动处死了东吴使者并将头颅献给魏明帝,但彼时曹魏政权已经稳固,自然容不得这样的风险因素。

为了保住祖上的基业,公孙渊只得起兵与曹魏大军对抗。

但其起兵的檄文上说的是:

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讹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臣不负魏,而魏绝之。

这说明他根本没有跟魏国作对的念头,还希望魏明帝能够明辨是非,还自己一个公道。

在击退魏国第一轮进攻后,公孙渊也没有继续出兵,而是坚守幽州,这更说明他没有攻取他地的想法,他的叛乱完全是错误判断,将自己逼到了绝境后的选择。

再退一步讲,辽东公孙家族在曹魏时期和曹魏政府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

这和曾经受封大魏吴王的孙权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只是领地少一些而已,其性质和安史之乱等叛乱有着本质区别。

写在最后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幽州地区的叛乱数量其实并不多,但由于幽州确实具备令割据政权发展的天然条件,导致每逢乱世幽州都会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但事实上真正的典型叛乱,只有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而已。

如今网络上有人提出,幽州地区物产和矿产资源丰富,足以和中原地区抗衡的说法,这才让幽州多叛乱的说法被人们熟知。

但这些人都忽视了古代生产力的限制,当时幽州的发展水平是不足以支撑手工业发展的。

当地的农业生产力也远逊于中原地区,根本不具备叛乱条件。

安禄山也是精心准备多年才有了和唐王朝作战的资本,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幽州叛乱的难度。

真要说起来,四川地区的叛乱数量肯定比幽州更多,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用如今的视角审视古代的问题,这样是会闹笑话的。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唐代幽州地区的文化特征》,刊登于《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

0 阅读:15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