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你在哪儿,你赶紧回来吧,妈妈想你了······”
2019年,江苏有一位高龄老人郭巧娣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她最后的愿望就是想念自己的儿子,临终之际想要再见自己儿子一面。
但没想到远在美国的儿子非但不回来,还放话称:“她死了我都不会管的!”
他究竟为何会如此狠心?母子俩最后见面了吗?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的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在医院的病房里,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郭巧娣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瘦得只剩下皮包骨。氧气面罩覆盖在她干裂的嘴唇上,郭巧娣的眼睛半睁着,浑浊的目光茫然地望向天花板,似乎在寻找什么。
即便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然用尽全力,断断续续地呼唤着自己小儿子的名字。
"永强...永强..."这仿佛成了她生命中最后的执念。护士们经过病房时,总能听到这微弱的呼唤,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她们的心里也在暗骂这个小儿子忘恩负义!母亲都在弥留之际了,还不从国外回来见母亲最后一面!
在病床边,郭巧娣的丈夫王纪生佝偻着背,握着妻子枯瘦的手不停的安慰着她。为了能够联系到儿子,王纪生甚至找来了媒体,希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找到儿子的联系方式,
据他所说,从1999年以后,王永强去到美国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就像人间蒸发一样,甚至他还早已注销了国内的身份信息和户籍,仿佛要彻底切断与过去的联系。
王永强究竟为何要如此绝情呢?
1969年冬,王永强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他家境贫寒,家里已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的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幺儿身上,期盼他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从小,王永强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然而,在其父母眼中,这些学习上的成就似乎并不值得称道。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能否帮忙干农活、是否能为家里减轻负担。
1981年,王永强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镇中学。当其他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骄傲时,王纪生只是淡淡地说:"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面对父亲的鄙夷,王永强并没有反驳,只是暗暗发誓要用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
1987年,王永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苏州大学物理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本该是值得骄傲的时刻,但父母的反应却让他心凉。
他们不但没有为儿子高兴,反而抱怨说:"上大学要花那么多钱,你还不如早点出去工作,能给家里挣钱。"
尽管内心失落,王永强还是努力学习,希望能通过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日以继夜地钻研物理知识,很快就在学校里脱颖而出,成为了教授们眼中的得意门生。
然而,每次获得奖学金,本该是值得庆祝的时刻,却总是变成了王永强的噩梦。有一次,他刚刚因为在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了5000元奖学金。
正当他准备用这笔钱购买一些急需的专业书籍时,父亲王纪生突然出现在了学校里。王纪生二话不说,直接向儿子伸出了手:"听说你又拿奖学金了?拿来吧,家里正缺钱呢。"
王永强试图解释这笔钱对他的学习有多重要,但父亲充耳不闻,甚至威胁说如果不给钱就去找辅导员告状说儿子不孝顺。最终,王永强不得不忍痛将奖学金交给了父亲。
看着父亲心满意足地离去,王永强的心里充满了苦涩。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在父母眼中,永远比不上那些可以立即变现的金钱。
1991年,王永强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攻读硕士学位,但母亲郭巧娣仍然在不休不止的抱怨,她什么也不关心,只关心王永强什么时候能开始赚钱,什么时候能给家里寄钱回去。
这种对话几乎成为了每次通话的固定内容,让王永强感到深深的无力和失望。
有一次,王永强好不容易攒下一些钱,准备买一台二手电脑来辅助研究。然而,当母亲郭巧娣来学校探望他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笔"私房钱"。
她当即勃然大怒,指着王永强的鼻子大骂:"你这个不孝子!家里穷得叮当响,你居然还藏私房钱!你的良心让狗吃了吗?"
最后,在母亲的逼迫下,王永强不得不将这笔钱交了出去。
1994年,王永强进入北京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这本该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家人的态度却让这个喜讯变得苦涩。父母不但没有为他高兴,反而抱怨说他"读书读傻了",还说"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学校里混,真是不知羞耻"。
即便如此,王永强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埋头苦读。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然而,家里的压力却从未停止。父母经常打电话来要钱,理由五花八门:家里的屋顶漏水了、邻居家孩子结婚要随份子、村里修路要集资……
每次通话几乎都会以要钱告终,而对于王永强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们却从未过问。
有一次,王永强刚刚熬夜完成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正准备小憩一会儿,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母亲打来的,二话不说就开门见山:"永强啊,你姐姐家要装修房子,缺了两万块钱,你赶紧打过来吧。"
王永强苦笑着解释自己也很拮据,但母亲却不依不饶,说他一个大男人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真是没用。最后,王永强不得不向同学借钱,才勉强凑齐了这笔钱。
1997年,王永强顺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很快就在学术圈内崭露头角。然而,在家人眼中,这些成就似乎都不值一提。
1999年,王永强与北大导师的女儿结婚。这本该是人生的重要时刻,但却被家庭矛盾所笼罩。当王永强兴奋地打电话回家,邀请父母参加婚礼时,却遭到了父母的拒绝。
他知道,父母之所以不愿意来,是因为在他们眼中,儿子娶了城里人、高知家庭的女儿,这让他们感到自卑和不自在。他们怕以后更不好拿捏儿子,所以拒绝来参加婚礼。
最终,在这个本该充满喜悦的日子里,新郎的席位上,坐着的只有姐姐一个人。这个事实让王永强心如刀绞,也让他更加确定,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的鸿沟已经无法弥合。
婚后,王永强的生活本该步入正轨,但家庭的纷扰却从未停止。父母仿佛把他当成了提款机,动不动就打电话来要钱,理由五花八门:家里要翻修祖坟、远房亲戚家孩子要上大学……每次通话几乎都会以索要金钱而结束。
更让王永强感到心力交瘁的是,母亲突然提出要他照顾残疾的大哥。她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说:"永强啊,你现在不是在北京有出息了吗?你大哥身体不好,在农村也没人照顾。你把他接到北京去吧,反正你有能力。"
王永强知道,如果真的这样做,不仅会给自己的小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委婉地拒绝了母亲的要求,解释说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大哥,而且北京的生活节奏太快,可能不适合大哥。
然而,这个拒绝却引发了一场风波。母亲郭巧娣一怒之下,竟然直接买了火车票来到北京,找到了王永强的工作单位。
她在办公楼下大吵大闹,指责王永强不孝顺、不管家里人死活。保安试图劝阻,却被她推倒在地。最后,还是王永强的同事们好说歹说,才把闹得面红耳赤的郭巧娣劝走。
这一闹剧给王永强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事们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私下里的议论纷纷让他感到无地自容。
他的上司也委婉地表示,希望他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不要影响到工作。这次事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经历了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感折磨后,王永强终于爆发了。
他与父母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将多年来积压的不满和怨恨全部倾泻而出。他控诉父母的偏心,指责他们只把自己当成摇钱树,从未真正关心过他的感受和需求。
这场争吵的结果是,王永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前往美国开始新的生活。
王永强说到做到,真就带着妻子去到了美国定居。
在美国,王永强很快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很快就成为了物理学界的新星。
然而,即便身在异国他乡,即便事业有成,他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就这样,时光飞逝,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他的母亲郭巧娣病重住院,临终愿望是见儿子一面。
但王永强却拒绝接听电话,甚至在得知母亲病危后直接挂断了电话······
直至生命的最后,郭巧娣也没等来儿子,她带着最后的遗憾闭上了眼睛。
王永强的缺席,或许有他难言的苦衷。我们只能: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参考资料
北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