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在险峰。位于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区的大南山,有着“中国小黄山”的美誉。那里群峰耸峙,林深壑幽,还有一片美不胜收的“山顶草原”。山中始建于明崇祯13年的龙岩古寺,佛殿就建于一拔地而起的巨大“龙舌石”岩下,积聚了山之灵气。从这里远眺郁郁苍苍的大南山,奇峰异峦、水韵生机等一切美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然而,要领略这座大南山的美,却并没有陶渊明笔下“悠然而见”的轻松。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心,还得赶上一场好天气。
大南山的美,同样带着一抹红。有太多深埋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在此山中、在山脚的某一处……于是,我们心存敬畏地走过的每一条山道和村庄,去发现它的骄傲和底气。
大南山脚下的大路村、园潭村,有着当地人们抹之不去的红色记忆。
大路村是东江纵队七大队大队长朱星一的故乡,当地百姓一直引以为荣。曾经跟随着朱星一在村中放哨、站岗、送信的“红小鬼”朱显庭,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每每回忆起过往,他总是无限感慨。在朱星一的影响下,1954年,当时年少的朱显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园潭村则打过一场威震敌胆的战役。
据中共党史记载,上世纪40年代初,园潭片区南山曾活跃着东江纵队游击小分队,司令员曾生、政委尹林平曾路过此地看望游击队员,并和当地群众举行军民联欢活动。
1946年6月,东纵奉命北撤前夕,东纵北撤指挥部曾在园潭村上店整训待命。
指挥部旁边有棵百年树龄的芒果树,树上隐藏着指挥部的电台,而大家传递信号的方式也充分借助了大南山的地理优势,在村民带领之下,东纵在每一个山头设立哨岗,一旦发现敌情,以吹响海螺为暗号,让海螺号声从一个个山头传递回来,在敌人进入包围圈的时候再来个“瓮中捉鳖”。
1948年6月17日,驻惠东平山的国民党保安七团一个营300多人,到园潭村开展对东纵的“围剿”,东纵北撤指挥部自卫还击,通过海螺传讯,在敌人进入距离指挥部1公里左右的振洋坝火力全开,整场战斗干净利落,不到2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
正是用这样的作战方式,东纵游击队以1人牺牲的代价全歼了敌军1个营的兵力。
为纪念这场大快人心的战役,后来村民们自筹资金和义务收集史料,把曾经的园潭小学旧址重新翻新,建设成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园潭战役的历史得以复原和保留。
陈文金就是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
硝烟散去,走进新时代,如今的九龙峰大南山脚下,红色记忆为人们所存续,处处是一派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走进大路村、凤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修建过的水泥路宽阔平坦;在联新村,宽敞的村级综合公共服务站、占地25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还有着惠州全市最大的村级光伏扶贫项目落地……
自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九龙峰旅游区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牢牢把握为群众办实事这个着力点,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开展“四小园”建设,鼓励各村(社区)、广大群众合理规划,利用宅前院后、街头巷尾闲置土地和三清三拆整治后的荒地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等生态板块。
各村党员干部牵头,通过引导村民、发动群众建设门前“四小园”,让这里的人居环境越变越美,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满满,而始终不变的,是群众心中那份跟党走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