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朋友

海贝说文化 2024-12-16 14:26:43

读书吧,朋友

作者:李玉英

龙应台在文章中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将我的认知带出农村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书籍。是当时在中学任教的大哥不定期带回家的两本期刊杂志—《文史知识》和《画报》,它们把我从井底带到了外面。

《文史知识》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语文课本上那些文章外,还有经史子集等大量没有见过的东西,还有歌德、莎士比亚、曹雪芹、泰戈尔等不知道的名人作家。《画报》让我看到了除文字形式外,还可以用话剧、影视等图像、声音、动作、表情来表达、展示、传递知识,从视觉上直观地向我展示了当时在农村和课本上见不到的东西。

主持人董卿在一次采访中说,当我们孤独或者困惑的时候,可能有一个途径是我们可以寻找的,那就是阅读。它可以帮我们打开一个世界,它会让我们变的更丰富更深厚。我很清楚地记得,在工作中第一次担任负责人时,除了内心的窃喜更多的是焦虑。在一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工作而无处着手时,我选择了静下心来翻开一本书,并逼自己每天阅读至少30分钟,长期的坚持让我在历史、传记、哲学、散文等书籍里找到了缓解工作焦虑、生活压力的方式。

有些人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但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这是他们期待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实际上,读书的效果,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读书既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大脑”的过程,还是一个长期投资过程。读书就像人们每天吃饭,不会因为某一顿饭而立刻变胖或变瘦,但长期以来,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通过阅读,会让我们在书籍中接触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进而逐渐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曾经眼里的别人。

我喜欢反复读一些唐诗宋词,它用其面上的极简和背后所包含的纵横捭阖的精神、情怀和高度,写尽了世间的美好与不如意,表达了各种家国情怀。我也喜欢历史和哲学,在帝王大传里看到中国历史的演进,跟着余秋雨从国内走到国外,从中华文明走到世界文明,浏览中华文脉,抚摸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享受咖啡座里微笑目光中的罗马假日,光顾但丁的神曲;跟着岳南去看100年前的清华、北大和南开,看望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等大师级的人物,聆听300年一遇的大师陈寅恪讲历史和古典文学;跟着朱光潜了解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跟着周国平瞄一眼叔本华、尼采、苏格拉底等大哲学家……

在这个小视频漫天飞的信息时代,让一个人放下手机去读书真的好难。周国平在《把我们自己娱乐至死?》中说,在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我们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相反,电视是以现实为中心的,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相反,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美国电视业内一位有识之士曾经感叹,电视会使这个时代充满遗忘症患者,人们似乎知道过去二十四小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而对过去六十个世纪或六十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

在我看来,如今的小视频只是让我们换了个方式看热闹,将我们从一个嘈杂环境带进另一个嘈杂环境,碎片化的东西终究不能让人们在某个体系或领域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反倒为我们平添了莫须有的烦恼,甚至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变成了水木然《现在社会的“傻子共振”现象》中的一个傻子,陷入傻子思维的困境。

古人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人生不同的阶段对同一本书、同一首诗词的理解也不同。年少时,我们看到可能是《红楼梦》里风花雪月与奢靡生活,《白鹿原》里的社会变迁与恩怨纷争,《西游记》里的除妖降怪与热闹。长大后,我们看到了刘姥姥的智慧和每个人物折射出的社会百态,看到了“耕读传家”的家风家教和做人的诚信良知,看到了师徒四人的坚持与信仰。青春时,我们可能会在琼瑶、张爱玲的小说中找自己的最爱。长大后,我们又去李商隐的文字里追忆曾经的青春年华,一起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书不需要纠结能“记住”什么,应该关注能“学到”什么。学到的,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读书就是一个积累、思考与运用的过程,当我们疲惫不堪时,就停下来去找《草房子》里的桑桑、《城南旧事》里的英子、《边城》里的翠翠,与他们共鸣自己曾经的浪漫、温馨和远方;去感受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的空旷,去想象牧童骑牛和小桥流水的惬意,去听春夜润物的雨、看五月天山的雪、品小火炉上的酒……这些文字都会让我们在窒息的压力下找到透气的缝隙。

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可能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但至少可以通过阅读,达到启发思维、拓宽认知边界的效果。我们可能没有机会聆听大家的现场说教与讲学,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曹操对酒当歌,与杜甫青春作伴,到广寒宫里看吴刚;我们也可以与周国平交流生活中的善良丰富高贵,与卡耐基一起探究人性的弱点,与余华讨论活着的意义。我们还可以在山海经里走走古代的山水地理、看看当年的风土民族听听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二十四史里拜访秦皇汉武、王侯将相,领略伟人在奋斗中的文韬武略与拼搏坚持,交流我们今天的挑战与挫折。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但是,仅仅在自己现有的生活圈里又有多少人值得我们去阅呢?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书会让我们阅更多的人、历更多的事、给我们更多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地方我们都没有机会用脚去丈量,而书可以带我们去;很多事都没有机会再为我们重现,而书会让我们身临其境。

有一位名人说过,人这一生,苦难是底色。只有书读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确实如此,书籍曾陪我走过了一段踽踽独行的岁月,让我在委屈伤心时得到了最好庇护与慰藉,在身陷泥泞时看到了星辰与大海,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与焦头烂额的工作中感受到“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好爽和“诗酒趁年华”的放纵 ……

读书吧,朋友!宋太祖说过,宰相要用读书人。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宰相,但凡人的生活依然需要文化的滋养。我们读的每一本书,可能不会立刻给我们带来什么巨大变化,但它们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慢慢积累,逐渐塑造我们的认知和思维,逐渐改善我们的生活,会成为某一刻打开我们心结的钥匙,会让我们在跌入深渊时有触底反弹的勇气。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李玉英

编辑:海贝儿

0 阅读:0
海贝说文化

海贝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