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都来”抄了胖东来的名字,却抄不到它的灵魂:一场中国零售业的魔幻照妖镜

龙城少年 2025-03-28 10:05:34

【一场名字引发的全民审判】

2025年3月,浙江海宁一家尚未开业的商场“胖都来”,因名字与零售界顶流“胖东来”仅一字之差,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一边是胖东来冷硬回应“法务已介入评估侵权”36,另一边是“胖都来”员工辩解“老板姓都,真心想学习”9。这场看似荒诞的命名纠纷,却撕开了中国商业生态的深层病灶——当“抄名字”比“学内核”更容易,谁还愿意做难而正确的事?

【蹭流量的“商战兵法”】

1.“搭便车”的投机逻辑

“胖都来”并非孤例。此前,美宜佳起诉“美怡家”商标侵权胜诉获赔5万元4,揭示了行业“蹭名术”的盛行。胖都来老板都建明名下已注册“胖都来”“淘都来”等商标7,其商业版图显露的不仅是野心,更是对流量密码的精准拿捏:“与其十年磨一剑,不如一字蹭江山”。

2.舆论场的撕裂博弈

网友评论两极分化:老一辈痛斥“投机取巧”3,Z世代戏谑“这泼天的热度接住了”9,而法律界直言其涉嫌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5。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商业道德与流量经济的对撞,更是消费者对“伪创新”的集体过敏反应。

【胖东来抄不走的三重护城河】

1.服务:从“6A景区”到“员工天堂”

胖东来被称“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秘诀在于极致服务:周二闭店让员工休息、设“委屈奖”安抚情绪、利润大半分给员工9。反观“胖都来”,尚未开业已因命名争议陷入信任危机——抄得了名字,抄不走“把人当人”的基因。

2.商品:3毛钱利润背后的生死局

胖东来“一件羽绒服仅赚3毛钱”的薄利模式,依托联合采购压缩成本4;而“胖都来”母公司浙江艺淘服饰,主业为服装却跨界商超7,供应链能力存疑。零售的本质是商品力,而非文字游戏。

3.文化:于东来的“反内卷宣言”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多次批判行业盲目扩张导致质量下滑6,坚持“不全国扩张,只做行业样板”9。这种反资本逻辑的坚守,与“胖都来”成立一个月便高调碰瓷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快钱思维永远造不出百年品牌。

【中国商超的“抄作业困局”】

1.山东的“调改热”与胖东来的“不可复制性”

山东银座、家家悦等商超对标胖东来84项服务标准,改造门店环境与商品结构10,但收效有限。究其原因,学其形易,得其神难——胖东来的成功是价值观的胜利,而非方法论的可迁移。

2.消费者用脚投票:要“真诚”不要“套路”

胖东来“红内裤事件”中,一份53页的检测报告和百万追责声明11,展现了其对品牌声誉的极致维护。相比之下,“胖都来”宣称“接受网友调侃”9,实则是将争议转化为免费营销的算计。当代消费者早已看透:真诚才是最高级的流量。

【中国零售业需要一场“灵魂革命”】

当“胖都来”们沉迷于名字的复制粘贴,胖东来早已写下零售业的终极答案:

• 给资本:商业的本质不是掠夺注意力,而是创造价值6;

• 给同行:与其蹭名字,不如学胖东来把90%利润分给员工9;

• 给社会:我们需要更多“慢公司”,而非“快网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