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也难逃行业“厮杀”

晓顼聊趣事 2024-08-01 10:20:40
储能或将迎来行业拐点。 都说光储不分家。 近两年,光伏行业可以说是“惨烈”。从上到下内卷,卷到几乎全产业链都处于亏损状态。 如今,光伏行业“寒冬”已至。 然而,作为“兄弟”行业,储能从2023年开始也经历了一轮停工、停产、业绩下滑等洗礼。 直至今日,储能行业上空似乎还笼罩着一层浅浅的阴霾,让人不禁发问: 储能未来的路会怎样?能卷到什么程度? 本是一片“新蓝海”随着光伏、风电等这类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新能源的消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式,便是储能。 作为削峰填谷的“备用电源”,储能的发展也愈加迅速,储能形式愈加多样化,像常规的电池储能、再到后来的机械储能、热储能、重力储能等等层出不穷,这些也统统被称为“新型储能”。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型储能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要从商业化初期步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从而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条件。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储能迎来了行业春天。 越来越多的玩家愿意加入储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动力电池企业对于储能这一“新蓝海”的集中攻入。 像一些老牌动力电池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瑞谱兰钧、远景动力等都纷纷切换进入储能赛道。 在这之前,特斯拉和比亚迪也早已布局储能产业。 据了解,特斯拉储能产品遍布全球超65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装机量达到了14.7GWh,2024年上半年装机量更是创下13.5GWh的纪录。 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开工建设,作为美国本土外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预计未来年产能将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 比亚迪更是早在2008年就开始涉足储能,称得上是妥妥的“老玩家”了。近两年也是不断推出新产品,包括电网级储能产品、刀片电池版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等。据了解,2023年,比亚迪储能系统出货量就达到了28.4GWh,增速超136%。 “动力+储能”逐渐成了这些企业的共同选择。 相比较动力电池商,光伏企业干储能,更显得是“情理之中”。 目前,除了隆基绿能没有直接涉足储能产业之外,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都进军储能。最为明显的就是,在今年的SNEC光伏展会上,光伏公司都在纷纷介绍自家储能产品,甚至一些非光伏公司,像华为和阳光电源也在展会上宣战猛攻储能。 光储两兄弟,可以说,引爆储能的其实是光伏。 现如今“喜忧参半”然而,储能这一“香饽饽”并不是哪哪都香。 一边是行业装机量的大规模增长,一边却是诸多玩家对于赚不到钱的哀叹。 为此,很多人忍不住开始拿着储能和光伏进行对比: 一样的政府招商、一样的资本融入、一样的价格“腰斩”......难不成储能要走光伏的老路? 首先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价格下滑。 储能电芯均价从去年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年末的0.4元~0.5元/Wh,价格直接腰斩。电池成本占到整个储能系统的60%以上,如此“跌破眼镜”的价格怎能不让从业者叹气? 另外,储能系统集采报价也跌破五毛大关,卷价格逐渐也成了储能行业不可避免的选择。 除此之外,去年井喷式的资本涌入在今年也有些“偃旗息鼓”。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储能行业投融资事件尚未破百,不仅未达到去年同期的超二百起,就连融资规模也并不吸人。 看似储能不再那么讨人欢喜,但各企业给出的业绩还算不错。 截止到7月23日,储能设备板块有2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其中,7家预增、2家略增、3家扭亏、5家预减、4家首亏、7家续亏。 前几日,宁德时代也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在储能领域实现毛利率28.87%,同比增长7.55%。据了解,自2021年始至今,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一直保持全球第一的水平。 整体看下来,储能企业业绩分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头部企业仍旧保持着较为不错的盈利水平。 其实,储能从2020年起势,2022年达到一个小高潮,2023年开始逐渐进入所谓的内卷时代,相较于“隔壁”从上到下全产业链亏损的光伏来说,储能还算是表现比较好的了,实在算不得惨烈。 大洗牌,更要“轻踩油门”远景储能总裁曾表示:近年来,随着大量风光等波动性间歇性电源急速增长,储能产业开始腾飞,但也出现非理性价格竞争等情况,预计2025年储能行业将迎来拐点,大量不具备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商将被淘汰出局,行业竞争格局迎来洗牌。 这一句话也再次印证了前文中所说的储能行业所面临的困境,至于远景总裁所说的明年是否会迎来拐点,我们无从具体考证。 显然,储能行业也正处于大洗牌阶段,只不过远没有光伏那般“激烈”。 对于身处其中的玩家来说,要想留在牌桌上,就得“轻踩油门,且行且观望”。 特别是新进玩家,据了解,截止到去年底,中国注册储能企业远超10万家,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核心技术的,靠着简单的系统集装组成“手艺”活跃在相关领域的招投标市场中。 这一“手艺”极易让企业自身误以为自己已经彻底进入储能赛道,殊不知,既搅浑了储能行业这潭水,又容易让自己在行业洗牌中被“洗掉”。 也就是说,一进局就“猛加油”并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行业内的头部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去了解这个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特性,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去研发,这里包括但不限于电芯容量、能量密度、循环次数、构网技术、智能化等等。 基于技术上的改进来推动产品单位成本的下行,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另外,寻找海外市场也逐渐成了储能企业“破圈”的主要方式。 前段时间,在G7峰会上,G7成员国集体同意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到当前的3倍,全球储能容量提高到当前水平的7倍多,达到1500GW。 此次会议除了G7成员国出席之外,欧盟、印尼、南非等非G7国家也有参与,基本上可以代表海外大部分经济体的意见。 另外,我国储能企业在出海方面也是频传佳音,像阳光电源与沙特ALGIHAZ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容量高达7.8GWh。 只能说,未来还会有更为庞大的海外储能市场等着去挖掘。 来源:石油Link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0 阅读:54

晓顼聊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