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越冬溶氧,东北深水塘,气泵分布图,冰厚每日测三次
黄颡鱼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水产养殖品种。它的肉质鲜美,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有着不错的养殖价值。在东北地区的养殖中,有不少特别的看点。就说东北深水塘养黄颡鱼,那可是面临不少挑战。
咱先说说东北这地方,它是典型的干冷环境。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挺冷,冬天的时候那冰厚得吓人。像有些养殖户的塘,冰厚度能达到一米多厚。这冰可不得了,黄颡鱼在这种低温且封闭的环境下,越冬就成了大难题。其中溶氧问题就像一把刀悬在养殖户心头。
我有个东北的养殖户朋友,叫老李。他养黄颡鱼好些年了。他说在过去没经验的时候,一到冬天看着塘里的鱼就担心得睡不着觉。以前他不怎么重视冰厚的测量,有时候一个月才测一两次,结果到了冬天鱼就开始大批死亡。后来他明白了,冰厚对鱼的影响可大了。于是他开始每天测三次冰厚,就盼着能把损失给降下去。
在东北深水塘养黄颡鱼,气泵分布图可是关键一环。可好多新手养殖户都不太清楚这事儿。你看啊,要是气泵放得不合理,那塘里不同位置的鱼得到的氧气就不一样多。这就好比人在屋里,有的地儿空气新鲜,有的地儿闷得慌,鱼也是一样的道理。就像老李他之前就没弄好,鱼经常因为局部缺氧而出现浮头现象。后来他研究了很久,还请教了不少有经验的养殖户,才把气泵分布得合理了些。
黄颡鱼的养殖周期也值得说说。如果从鱼苗养到上市,一般得花个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每个阶段的管理都很重要。就说越冬这一关,在南方湿热地区和东北干冷地区区别可大了。在南方,冬季温度相对高些,养殖黄颡鱼在溶氧方面就没那么让人头痛。可东北就不一样了,冬季鱼不怎么吃食,消耗的能量也少,但一旦溶氧出问题,鱼很容易就死亡。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网友分享的经验。他在东北也养黄颡鱼,在11月份的时候就开始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来应对越冬。他知道在越冬期间,池中的有机物在没有足够氧气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分解会产生有害物质,所以他会提前清塘,尽可能减少有机物含量。他还会在入冬前把水质调节好,让水质肥而嫩,这样能为鱼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
咱再说说绿植和这里的区别。在南方养殖一些水生绿植来调节水质很不错,像金鱼藻这种,生命力旺盛而且对水质净化作用比较好。而在东北地区,这种绿植很难存活。像轮叶黑藻,它的适应能力相对强一点,在北方水域能生长,但如果冬季水温过低也不行。还有一些冷水性水生植物如狐尾藻,在东北的池塘里可以生长,不过在深水塘里它的分布也得合适才行。和金鱼藻相比,狐尾藻的根系更发达,能更好地扎根在水底,在一些有流水的深水塘里能起到稳定水质和小范围增氧的作用。再比如说苦草,它在南方养殖池塘里很常见,能吸收大量氮元素净化水质。但是在东北的黄颡鱼深水塘里,冬季它基本就没什么作用了,因为温度太低它基本停止生长了。
我有个朋友在德州的肉牛养殖场工作,他给我讲了一个肉牛养殖场张经理的故事。这个张经理也是从南方到北方搞养殖的。他把南方一些水产养殖的想法搬到北方黄颡鱼养殖上,结果就碰了一鼻子灰。南方的一些溶氧管理设备在北方深水塘用起来就不对劲,在南方浅水塘溶氧设备的效果能发挥得很好,可在东北深水塘里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还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张经理最后还是向东北本地的养殖户请教,慢慢摸索出了适合东北的养殖方法。
咱们接着说东北深水塘养黄颡鱼的日常管理。除了每天测冰厚、合理放置气泵,还得关注水温变化。在冬季,水温过低会使黄颡鱼的新陈代谢减缓。老李说,他一般会用深水温度计,在不同的位置测量水温。他发现,深水区的水温虽然低,但是变化相对小一些。就像有一次,表面水温都快接近零下了,但是在深水区三四米的地方,水温还能保持在2到3度左右。这样他就会根据测到的水温来调整养殖策略。如果水温过低,他会减少搅动水体的次数,因为过度搅动会消耗鱼的体力,也会把底质的一些有害物质搅起来。
关于气泵的数量和功率也有讲究。不能说看到溶氧不足就疯狂加大气泵的功率。这就好比人喘气,不是一下子吸好多气就有好处的。在东北深水塘里,要根据塘的面积、鱼的密度还有水体深度来计算合适的气泵参数。老李曾经就吃过这个亏,他觉得气泵小了溶氧不够,就换了个很大功率的气泵。结果鱼受到过大的水流冲击,应激反应很强烈,死亡率也上升了。后来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塘的情况,选择了几台功率合适的气泵,按照合理的气泵分布图放置好,鱼的溶氧状况就好多了。
从12月开始,东北地区的严寒就真正考验着黄颡鱼养殖户。这个时候,老李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冰厚和测溶氧。他的养殖场在东北偏北的地区,那里冬季特别寒冷,积雪也很厚。有一次,一场大雪过后,他的气泵被雪盖住了部分,导致进气量减少。他就赶紧起来清理雪,那一刻他就知道,在东北养黄颡鱼,任何一点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而且,冬季的饲料投喂也不能停。虽然黄颡鱼不像夏季那样能吃很多,但也得给它们适当的营养补充。老李会根据鱼的活跃程度和天气情况来调整饲料量。他发现,在连续晴天的时候,鱼的食欲会好一些,就可以适当多喂一点。但是一旦出现阴天或者大风天气,就得减少投喂量,不然剩余的饲料在水中变质也会影响水质。
再说说鱼的品种和养殖组合的事儿。就像在一些南方养殖场,会把草鱼、鲢鱼、鳙鱼和黄颡鱼混养。草鱼可以吃掉池塘里的多余水草,鲢鱼和鳙鱼能净化水质,而黄颡鱼的肉质好能卖出好价钱。但是在东北,很多黄颡鱼养殖场都是单独养殖的。因为混养的话,不同鱼对水质和溶氧的要求差异大,在冬季管理起来难度更大。就像绿植中,不同品种的搭配也需要考虑光照、水分等因素。像绿萝这种喜欢温暖湿润环境的植物,就很难和高山冷水花这种耐寒耐旱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在同一环境下生存得很好。
东北深水塘养黄颡鱼,就像是一场和自然的博弈。每一个细节,从气泵分布到冰厚测量,从饲料投喂到水温监控,都紧紧关系到鱼的生死存亡。而且这里面的数据都得精确到很细微的程度。像溶氧含量,一般要在每升4毫克以上黄颡鱼才会比较舒服。如果低于这个数值,鱼就开始有不适的反应。
我还认识一个东北本地的老养殖户老赵。他说,他刚开始养黄颡鱼的时候,根本不懂这些。他就按照自己以前的养鱼经验来做,结果第一年冬天就损失惨重。后来他就开始学习,参加各种养殖培训,还到其他成功养殖户的塘里去观摩。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气泵的调整。他发现气泵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都要有不同的调整。
像1到3月这段时间,是东北黄颡鱼越冬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熬过去,到了春天鱼就比较好管理了。老赵在这个时候会特别小心,每天都会检查气泵的运行情况,保证每个区域的水都能有足够的溶氧。他还发现,不同深水塘的形状和水深对溶氧也有影响。比如说那种较窄较深的塘,中间的溶氧情况和边缘就差别很大。他就会根据这个,在中间适当多布置几个气泵。
在东北深水塘养黄颡鱼的这几年,我看到了很多养殖户在不同的环境下摸索出的各种方法。这些经验都是他们辛勤付出换来的。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在东北的深水塘里采用一些新的监测设备,比如那种可以远程监控溶氧、水温等多种数据的智能设备,会是怎样的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