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寻一院终老!

缸姐古石文化 2024-11-15 20:20:27

清人袁枚曾言,生平所慕:“愿构一竹篱小院,院内遍植梅兰竹菊……晨曦微露未明,赏西山一抹黛色。黄昏夕阳映窗,坐院中幽深处,可观渔舟唱晚。亲友相聚,篱笆外亦闻笑语盈盈。”小院之妙,在于它融合了尘世的愿景:半是人间烟火,半是心中诗意。进则共享天伦之乐,退则独享月色竹影。

我们恋小院,因它承载着梦想的生活:无论世事如何更迭,只愿心有归宿,身忙心静,恬淡安然。藏一小梦,拥一小院。在奔波劳碌之后,穿行于都市的灯火阑珊处,不禁自问:何时,我亦能拥有一方小院?

01   院之清幽,有竹即安       宇宙之广,育不出小院之竹。院落虽狭,能容一竹清风。苏轼有言,居所之侧当植竹,“窗前种竹作书斋”,配以花卉,“不求奇珍异种,但求青翠宜人”。闲暇之余,于竹下挥毫泼墨,修剪枝叶,享一份宁静的生活。郑板桥的院子,竹影婆娑,他以竹为友,画竹抒情,岁月静好,从不寂寥。古人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莫过于居于竹林之间。小院无需广,但求有竹,以成全我对自然的无尽遐想:春时竹笋破土,夏来竹影婆娑,秋至竹叶金黄,冬至雪覆青竹。有了小院,四季不再是书卷上的文字,而是眼前的景致,触手可及的时光,是一种细腻而充实的生活。

02   院之淡泊,自在如风       世间纷扰万千,不及我院中一份淡泊。院落淡泊即可,但求心安一生自在。王维的院子,是辋川别墅的幽静。不过数间茅屋,松木为梁,竹篱为墙,纸糊窗棂,藤编门扉,不加雕饰,但设琴书茶酒,诗书画卷。静时远眺山色,近听溪声,侧观院中松竹云石。他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之境,仿佛能使人心灵归宁,住一日心神宁静,数日之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对中国人而言,小院非为炫耀,而是心灵的栖息地。心若宁静,小院自安。王维的院子,几竿修竹,便有了“独坐幽篁里”的悠然自得。杨万里的院子,不过一方简室,却不妨碍它“小荷才露尖尖角”,雅致非常。林语堂的院子,仅是海边几间小屋,然而海风轻拂,友朋相聚,清风明月,此生又有几番此景?我们在这世间,谁不曾匆匆忙忙,也见过花开花落,才渐渐懂得,那些外在的浮华,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内心的平和淡泊才是行走于世的根基。

03   藏一小梦,拥一小院     季羡林曾说:“中国人理想的居所,是独门独院,有天有地。”院子,首先是家的港湾,承载着几代人的欢笑,岁月悠悠,满载家的温馨。李渔谈及造园之道:“构园无格,借景有因。”院子,是美的展现,植树栽花,理水叠石,门窗廊檐,每一处都是艺术的展现,它寄托着主人的审美情趣。林徽因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拥有一座自己的小院,心灵才算真正有了栖息之所。”院子,更是心灵的避风港,我们可以在其中放松、沉思、自在,亦可无所事事,躲进小院,回归最真实的自我。

然而也有人感叹,拥有一处院子,何其难也。我想,若非其难,何以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小院不必阔,雅致即可。小院无需华丽,简朴最佳。小院,藏于心间的小梦。有人将其深藏心底,期盼有一天,归隐田园,寻一院以终老。在社会的洪流中,感谢有小院的存在,感谢有人提醒我们,生活还有另一种模样:你不必永远奔波忙碌,也能拥有晨曦与星辉。或许,小院的生活更为真实。或许,生活本就如此。那么,无需问何时,让我们努力成为拥有小院的人吧。

0 阅读:1

缸姐古石文化

简介:家中有石则安,园中有石则幽,堂中有石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