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响、玩HiFi,作为一个个人的业余爱好,其本质是什么?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看得很明白的,记得好多年前在一篇文章里就说过——这不是科研活动,不是理论研究,就是“玩”,就是一种为了获得乐趣而进行的实践活动。HiFi就是实践,所以那些纯YY性质的空想、幻想,都没有意义,只有实践才有意义。
我一直搞不懂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根本不是音响发烧友,却喜欢凭着自己有限的书本理论知识,在那里做各种空想,然后还嘲笑实践者。在我看来,非实践者的空想都是毫无意义的。我曾经说过,音响发烧友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相信线材”,会在线材上花钱,相信线材会影响声音。其次就是“相信电(会影响声音)”。而非音响发烧友最喜欢凭着空想去攻击的,也正是这两点。那个煤电火电的段子流传得何其广。这也正是实践者,和非实践者,之间的分别。
HiFi这门业余爱好的核心,就是一个“玩”字。什么好玩玩什么,或者说,一个东西“好玩”就产生了它的价值。所以音响器材的价值并不是纯粹由它的“技术素质”决定的。不是说一个器材指标越高,就一定越值钱。
很多人都知道HiFi器材还分两个领域,分别叫Audiophile和Pro Audio,即民用发烧音响和专业音响。它们之间的重要差别是,Audiophile是发烧友的玩物,Pro Audio是从事音乐制作、录音播音者的工作用具。一个是“玩具”,一个是“工具”。当然,Pro Audio的东西也可以拿来玩,有一部分发烧友会去玩它(有源音箱和解码器较多),Audiophile的东西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有专业领域的人拿去用。我举个例子,可能有些人想不到,发烧线材、胆机,这些都是典型的Audiophile玩具,但是在少数的高档录音室里也能见到它们。因为那些录音室里的Engineer,不都是把它当谋生饭碗,也有些人同时也是发烧友。所以,Audiophile和Pro的界限并不是井水河水的那么分明——毕竟都是可以发声的硬件,理论上都是可以用的。

有些发烧友会用专业解码器
但是音响发烧友更喜欢“玩”。很多典型的Audiophile的品牌和制品,其价值就在于两个字——好玩。它们可能技术参数很一般,但是,出来的声音具有鲜明的特点,能抓耳朵,那就构成了“好玩”。
网上有大量“智商税”的说法。很多音响发烧友玩的东西会被说成是智商税。线材那肯定是智商税了,都不用说了。胆机也是智商税,因为指标差,各项指标都不如晶体管机,还又笨又重的,不是智商税是啥呢?黑胶肯定也是智商税重灾区,信噪比低,容易有杂音,很多东西还卖得死贵。一个唱头上万块,一个小信号放大的唱放上万块(起步),都是超级智商税啊。

我平时惯用的日本LYRA唱头
把这个、那个说成智商税的重要原因,是不懂得这些东西存在“好玩的价值”。那些人不懂得人生是在于“玩”的,不只是吃饭工作睡觉。不懂得器材的声音是可以“好玩”的,而不是技术指标决定全部价值。
所以有些人之间是无法交流的。你觉得吃饭是享受各式美味,而他还处于觉得吃饭就是填饱肚子让人活着的生存手段。这怎么可能交流呢?根本不存在交流的基础。技术指标高的HiFi器材相当于营养成分齐全的食物,功能性价值很高,吃了管饱管健康,但如果它一点都不好吃,美食家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在很多圈外的非发烧友看来,音响的全部价值就是“声音指标”,甚至能大声、有高音有低音、没噪声就行,发烧友怎么可能去和他们交流“声音的韵味”“声音的特色”呢?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认识,无法交流。他们也完全不可能理解为什么有些HiFi器材会那么贵,有些线材会那么贵。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不是智商税又能是什么呢?
好了,撇开那些认识层次不同的“麻瓜”不谈,回到“玩”的问题。典型的Audiophile的玩具,其“可玩性”还真的就构成了其价值的重要部分。我曾经拍过一段视频解释自己为什么近几年又开始听黑胶。那个视频的核心答案就是——因为黑胶很好玩。简单说就是,在黑胶系统里,可以影响声音的环节特别多,而且都是用家可以独立买到和“升级”的,可以掌控的。一个黑胶系统的声音,受到至少以下因素的影响(只列出主要的)——唱头、唱头的调教、唱臂、唱臂线、唱头放大器、唱盘、唱盘垫、压镇。所以最后听到的声音是一个多项综合以后的结果。用发烧友的话来说——调整余地特别大。

猜猜这个英国金驰的黑胶系统多少钱
对,发烧友普遍喜欢“调整余地大”的系统。这和圈外人是完全相反的。圈外人喜欢的是Plug and play,傻瓜式出声。“调整余地大”说明什么?好玩呗!所以说到底发烧友搞这个就是围绕着“玩”的。发烧友所折腾的,第一,是体验各个不同流派、不同技术方案的制品出来的不同声音。就好比美食家要尝遍各地美味一样。玩到后来,上到古董,下到最新技术的制品,远到欧美,近到东瀛的名器,希望都能听一听、品一品。第二,是调整出来的声音,朝着自己喜欢的口味去调整。低音多了,要收一些?高音直白了,要柔一些?人声有点远了,希望听感更亲切?发烧友有的是手段“调整”声音。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越高级的Audiophile音响,对“调整”也是越敏感的。不可能有顶级的器材,换线、搞电处理、搞避震处理,然后声音打死不变的。不会有这样的东西。打死声音不变的,都是很低级的东西(揭示力差,反映不出周边的变化)。
所以高级的系统都是很需要后期调整的。绝不是说买一台高级的音源,一台高级的放大器,一对高级的音箱,然后随便一接,哇!就是满意的好声音。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倒是经常碰到高级+高级+高级,一开声难听或不平衡的情况。高级器材对周边的灵敏度是很高的,更加需要依赖调整。有些人(包括一些初烧)对高档器材的理解是,器材高档了,就会自动好声,甚至不依赖线材、不依赖搭配。这是错误的理解。
从声音本身看,也有好玩和不好玩的差异。什么是“好玩的声音”呢?我有时在评价器材的时候会用“Fun”这个词。一个器材的声音听起来有趣。其实这表明它的声音有特色,有鲜明的个性,表达音乐有自身的魅力。比方有一类发烧友是特别喜欢英国BBC音色的,追求LS3/5a、LS5/9那些经典BBC监听音箱的声音。老的Rogers,新的Graham的音箱,到各类LS3/5a和LS5/9的复刻,都有一批人玩。这就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有趣的声音。很多古董名箱就是那么“有趣”的。玩美系老音箱的也不少,追捧的是美国AR、JBL、Altec的老音箱。那又是一种风格鲜明的声音,而且以大口径为美。

英国BBC的LS5/9

美国ALTEC音箱
总的来说,HiFi发展到现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高素质而去个性化。也就是声音的各项指标越做越高,不过音色方面越来越“去个性”。很多老牌、名牌产品的新一代制品,和以前的老型号比,都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发烧友中的评判也是存在分歧的。固然有欣赏新产品优异指标的,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那种“去个性”的音色。就像我以前写文章所提过的,事实上现在买新产品的发烧友并不多(也造成音响代理商普遍生意欠佳),很多发烧友在用二手老产品(从海外搬砖到国内贩卖的二手商生意反而不错)。这里有两个因素,第一是价格逐年上涨的因素,新产品的性价比越来越低。第二就是单纯从声音角度看,新产品缺乏个性,不如老产品那么“好玩”的问题。
漫谈了半天,其实围绕的都是一个“玩”字。对于Audiophile发烧友来说,器材的价值就是要“好玩”——可调整余地大,音色有Fun——而不是指标有多高。光是卖指标,那是卖不出钱的,我们可以参考那些价格越来越便宜、指标越来越高的国产“科学机”。在可预见的未来,高指标还会越来越不值钱。音响发烧友是一种“声音的美食家”,主要在意的是声音的滋味和特色,而不是其营养成分。花钱在自己所爱好的东西上,获得审美的体验,这根本不是什么智商税。说白了,整天说这个是智商税,那个是智商税的人,活得很无聊。No fun。
(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