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
”这是53岁的程阡兰一直牢记的话。
那是一个平常的冬夜,她做了一个梦,梦到过世的父亲站在院子里,告诉她:活着要有意义。
这不是一句新鲜话,却在程阡兰心中激起了波澜。
她从梦中醒来,意识到生活不能仅围着自己转。
几年前工厂的下岗让她对未来感到无措,女儿在外地工作,每月定期寄钱,温暖之外却也令人心虚。
所以,怎样才能在闲暇时中为自己找点有用的事情呢?
春节快到了,寒凉侵袭,她决定行动。
社区活动中心:剪纸让生活多彩程阿姨的第一站是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
这里没什么奢华的装修,墙上的暖色涂料也略显陈旧,但对于老人们来说,这里是稍作停歇的港湾。
程阿姨的任务看似简单,但却充满挑战:教老人们剪纸。
她刚拿起剪刀,还有点紧张,毕竟这是她多年不碰的手艺。
小时候,窗花是冬日里母亲给予的乐趣,而现在,这成了她的一部分。
老人们围坐在程阿姨身边,氛围轻松。
她拿出五颜六色的纸和剪刀,稍作示范后,大家便如孩童一般充满好奇心。
虽然有些人的手不再灵活,剪出的图案也并不完美,但每张笑脸都是对程阿姨最大的赞美。
退休语文老师于德海成为她的知己,一同探讨各种剪纸技法,老人们发现了生活的新趣。
这仿佛是一种传承,一种温暖的延续。
与活动中心的宁静相比,社区食堂更为热闹。
程阿姨没想到自己还可以在这里凭借一把菜刀,找到归属感。
昔日厂里的后勤工作成了她的资本,切菜、炒菜让她倍感熟悉。
一逢餐点,饭菜香气四溢,厨房里弥漫着忙碌而温馨的氛围。
切着葱姜蒜,她与大姐王桂兰成为了志趣相投的伙伴。
两人之间没有那种隔阂,只有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王大姐对她说的“有口饭吃,比啥都强”几乎成了生活的真理。
这不是抱怨生活,而是对当下生活的知足。
程阿姨觉得在食堂工作,竟有了家的感觉,那种真正的温暖。
相比其他两项工作,给独居老人送饭是程阿姨自己最重视的任务。
其中张大爷最让她挂心。
刚开始,大爷甚至连她都不愿见。
一次次热粥送到他紧闭的大门口,才慢慢敲开了他的心扉。
直到哪天张大爷在家中摔倒,经医院检查仍算不太严重。
但就是这次经历,让程阿姨意识到他的孤独。
每次,送饭的同时,程阿姨开始听大爷讲述那段已然模糊却又浴火重生的从军岁月。
这不仅是送饭的意义,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通过倾诉,张大爷似乎找到了老战友,而程阿姨也似乎从他的嘴里逐渐认识了另一个时代的父亲,也找到了联结这个世界的新方式。
春节过后,张大爷送给她父亲的老照片和军功章,年轻气盛的笑脸,与从前的记忆重合,让她再次意识到,人活着,确实不仅是一个人的事。
结尾:共同的力量新年伊始,程阿姨与更多的人走到了一起。
于老师计划成立一个互助小组,让小区里需要帮助的老人和愿意提供帮助的居民连接。
大家各自发挥所长,互相扶持。
这不仅是自娱自乐,更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程阿姨在过年期间,经历了情感的重建和身份的再确认。
她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剪纸,简单中蕴含着无穷的变化。
过年的那些忙碌与春意,看似辛苦,却其实是为心灵找到了新的归宿。
生活,从来不只是自己的传奇。
而过程中的跌跌撞撞、自我的寻找,虽没有波澜壮阔,却分外真实有力。
人活着,果然不应只为自己。
亲友间的关心,陌生人的信任,是这个冬天最暖的经历。
通过与他人的紧密联系,她不仅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看到了更广阔的生活之路。